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必成

  【摘要】: 混凝土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新兴材料之一,提高混凝土的质量是保证建筑物质量的前提,文章针对这一情况,谈谈混凝土在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 混凝土;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9014-02
  
  一、前言
  
  混凝土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能等,就目前而言,人们最关注的是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体现混凝土质量的强度总是在变化的。引起混凝土强度离散的主要因素有:
  1. 原材料(水泥、砂石、粉煤灰、减水剂)等性能的变化;
  2. 材料的称量误差(包括砂、石含水率的调整误差);
  3. 试件制作、养护、测试时造成的试验误差。
  但混凝土这种离散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统计规律性的。关于混凝土强度的分布规律,一般认为是服从正态分布。我们可以依据混凝土强度的这种分布规律,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进行混凝土质量控制。
  
  二、第一阶段:试生产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检测,检测出可能要使用的粗、细骨料、粉煤灰、减水剂、水泥、水的各种数据,并选择配制现需混凝土合适的材料。
  然后确定最佳配合比,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
  最佳配合比,对混凝土生产单位而言,就是要用最低成本的原材料配制出符合合格质量水平的混凝土。
  由于这些问题涉及的因素多、试验周期长、量测数据离散、试验工作繁重,如果试验安排不当,往往是做了许多试验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采用正交设计来安排试验,只要做少量试验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正交试验设计实例:根据不同的水泥品种、减水剂掺量、灰量(水泥+粉煤灰的总量)、砂率确定最佳配合比。
  因素:水泥品种、减水剂掺量、灰量、砂率
  指标:强度(设计强度C30)、坍落度120mm-160mm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极差分析法,或称直观分析法;另一种是方差分析法。
  本来要做34=81次的试验,采用正交试验L9(34)只做9次试验就能反映各种原材料的性能,选择最佳配合比。在实际情况下还要考虑到:减水剂掺量的合理性;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砂率的合理性以及拌合物其他性能。
  
  三、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完毕后,通过验收标准确定该批产品是否合格,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是事后鉴定性的。人们还希望在混凝土生产进行过程中,将产品质量随时处于监控状态,主动防范不合格产品的出现,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可以通过正确制定和运用质量管理图来进行。
  质量管理图能帮助人们识别混凝土质量波动中,哪些是允许的随机性的波动,哪些是不允许的、由异常因素造成的系统性的波动。当出现后者时,应立即查清原因,采取措施,使生产迅速恢复到受控状态。
  由于该工作是预防性的,采用28天标准养护试件的抗压强度作为观测值,不能及时反映生产的现实情况,出现问题也难以迅速纠正。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蒸汽养护方法,在短时间内测得混凝土抗压强度。用结果制成的质量管理图,能够更迅速及时地控制混凝土生产。
  质量管理图的基本假设是:在相同原材料、生产工艺情况下,正常的观测值波动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2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