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园艺特产业大有可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玉梅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园艺特产站,作为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基层组织和园艺特产业的前锋队伍,承担着技术推广与培训的重任,为我省园艺特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就我省园艺产业的发展情况,本刊采访了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园艺特产站站长孙振天。
   近年来,吉林省园艺特产业发展迅猛,已从过去的传统副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一批园艺特产企业不断产生与壮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2009年,省委、省政府把蔬菜、人参、鹿茸、食用菌、林蛙、矿泉水列为我省战略型新兴产业。这一战略部署主要是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在同年3月份提出的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该计划指出,将着力培育园艺特产业,计划到2012年,使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我省依托长白山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三月份,我省园艺特产加工企业已达800多家,打造出中药材、长白山山珍食品等一系列特产品。为了进一步落实政府的产业政策,省园艺特产站将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一批有潜力的园艺特产企业,促进吉林省园艺特产业发展。
  在园艺特产业中,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相关国家医学机构研究表明:人每天至少要食用1000克左右的蔬菜。据国际粮农组织1990年统计,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的90%、维生素A的60%来自蔬菜。但是我省蔬菜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据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人均蔬菜需求量中约65公斤需要外运,缺口非常大。事实上,全省蔬菜种植面积总计500多万亩,种植面积并不小,那么蔬菜需求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孙站长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反季节蔬菜缺口过大。受我省气候条件的限制,早春、晚秋、冬季均不能种植蔬菜,但人们的蔬菜需求仍然存在,因此,我省应大力发展蔬菜棚膜经济。但棚膜经济并非说搞就能搞活,抛开产业层面的因素,还面临很多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如棚如何建、蔬菜种类如何选择、病虫害如何防治、采取怎样的生产管理方式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等,而这些正是省园艺特产站的职责与任务所在。省园艺特产站就是要深入基层,面对老百姓,帮助他们解决最棘手的问题。2010年省园艺特产站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技术培训班,已经进行了5期培训,培训对象都是一线农民,同时,正在拍摄两部棚膜蔬菜科教片和续编棚膜蔬菜小册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增强,对产品营养价值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用菌便成为备受青睐的食品。在这一环境下,我省食用菌销量逐年提高,且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促进全省食用菌产业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我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区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发展具有吉林特色的食用菌产业。为了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对食用菌生产发展做了整体规划,主要分布为四大产区:一是长白山北坡,以蛟河为中心,延伸到敦化、安图、汪清,形成以黑木耳为代表的木腐菌类食用菌产业带,且规模逐渐扩大,影响不断增强,效益连年翻番。蛟河市黄松甸镇是种植木耳的成功典范,当地农民仅通过栽培木耳这一途径,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而且出现了城里人到乡下给农民打工的“反常”现象;二是长白山西坡,包括抚松、靖宇、通化、辽源等地,也是以木腐菌为主,主要种植香菇、滑子蘑、榆黄蘑;三是围绕城市,以城市为基点,在城郊建立若干个鲜食菌产业集中区,充分利用城区周边的资源;四是以中西部为重点,发展草腐菌产业带,即以牛粪、稻草、玉米秆为原料,生产草菇、双孢菇。这些菌类多鲜食或加工,如制成罐头等。
  提到省园艺特产站在食用菌发展中的角色,孙站长明确表示,园艺特产站将围绕4个产业带,做好技术推广及培训工作。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解决代用料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用锯末、树条、麦麸或玉米芯等替代木头,而且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可以做成袋用料。目前使用袋用料生产已经非常普及,一袋料(1斤)成本7~8角,产木耳1.5~1.6元/斤,这样一袋净利润为7~8角,一亩地能放2万袋,利润非常可观;二是解决菌种的选择和培育问题。菌种选择是我省面临的大问题。当前,我省食用菌品种较乱,民间也有做食用菌种的,但因水平有限,菌种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筛选和培育适于不同地区的优良品种,并统计出名录作为菌种选择的依据;三是确立标准化栽培技术。目前栽培技术五花八门,缺乏科学性。应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传播合理的栽培技术。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也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目前,我省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产量很多,但销量较差,即市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孙站长讲了一个例子:我们的邻居韩国,人参产业做得很好,韩国80%~90%的人参作为原料用以供应市场,做成饮料或进入厨房,只有一少部分打出高丽参品牌,但这一品牌叫得很响。而我国市场一方面没有那样的品牌,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药品不能进入食品,只能进入药品。为此,孙站长指出,当务之急,一是要打造人参品牌,树立高标准,避免重“量”轻“质”;二是进行产品深加工,把人参加工成药品;三是把人参引入食品,通过提议修改食品卫生法,使人参从药房走到厨房。
  省园艺特产站作为基层组织,将在技术层面尽力发挥其最大作用。一要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解决我省人参栽培技术不规范的问题;二要积极探讨农田栽参。以前是先砍伐树林,利用林地培植人参,然后再还林。现在需要改变方式,积极探讨农田栽参,减少对林地的破坏;三要模仿野山参的生长方式,积极推广林下参,这样既可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又可以培植出质量好的人参。
  林蛙是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东北林蛙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蛙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东北地区林蛙以其体格大、产油率高、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中国林蛙富含4 种激素、9种维生素、13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林蛙生长在树林里,其适合的生长环境特点为两山夹一沟,沟里有水流,一般有四层植被:第一层是高大乔木,郁闭度需达到80%,有遮荫作用;第二层是灌木,为昆虫提供生长的地方,从而为林蛙提供食物,也有一定的遮荫作用;第三、四层分别为杂草和树叶,是为林蛙提供隐蔽的地方,称为隐蔽层。我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山沟共约1万条,但都已承包给个人经营,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养殖,存在林蛙总产量不足的现象。孙站长提出林蛙养殖的工作思路:一是为了提高总产量,要探讨新型的养殖模式以提高单产。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一种半人工养殖方式就很值得推广。总体上我省存在整体载蛙能力不够、林蛙隐蔽场所和食物不足、天敌太多等问题,解决问题的主渠道就是要提高载蛙量,半人工养殖模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要推广林蛙放养技术,比如性诱变。林蛙是在蝌蚪期间才变态成公或母,母林蛙有林蛙油,而公林蛙没有。因此,有必要提高母蛙率和产油率,进而增加经济收入。如果变态期间使用性诱变技术改变这一比例,就能大大提高林蛙的经济效益。
  省园艺特产站尽管工作思路清晰,方式灵活,成绩显著,但也遇到一些困难。目前主要面临技术力量不足和资金不足两大问题。孙站长提出,“对于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我们打算要整合科技资源,组织技术力量,谁有本事就让谁来,比如请花卉研究院的专家等。同时,通过调查,寻找值得推广的技术。只要发现好典型,我们就开现场会推广出去或让农民自己推荐自己的技术。目前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很好地将典型技术推广出去。对于资金问题,孙站长表示会努力争取,以更好地服务农民。
  2010年7月末至8月初,我省中东部地区洪涝灾害非常严重,灾情牵动了全省人民的心。吉林省农委各级各部门领导身先士卒,迅速行动起来,深入灾区前线,了解受灾情况,提出补救措施,解决实际问题。省园艺特产站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受灾情况,及时提出各种补救措施,使农业和农民的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孙站长动情地说,“这个时候是老百姓最需要关心和关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切实了解老百姓的难处,从我们省园艺特产站来讲,就是要尽我们的最大力量帮助老百姓降低损失、恢复生产。”
  采访最后,孙站长表示,省园艺特产站一定会把重点发展蔬菜、人参、鹿茸、食用菌、林蛙、矿泉水产业这一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调动全体人员积极性,尽快解决面临的各类问题,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吉林省园艺特产业腾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8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