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做好农机化事业的排头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会翠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农业得到恢复性的增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而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途径,把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载体,是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农业生产科技进步中起着其它农业技术不能替代的作用。农机推广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对机械化要求也日益提高,农机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主要内容之一的农机推广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手段的水平与发展速度,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针对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我们采访了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徐莉站长,徐站长对我省农机推广工作取得的成就做了正确的评价,介绍了近年来我省农机推广工作的重点,并指出了农机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的内容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于1986年,隶属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推广总站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制定全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规划与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有关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指导工作;研究起草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生产作业的技术标准、组织引进、示范和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工艺;承担实施国家、省下达的重大农机化技术项目并依法监督管理和实施。负责组织农机推广专业人员教育和培训,负责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信息和宣传工作。
  2.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的重点
  2.1机械深松与节水灌溉 旱作栽培技术是指利用机械化工程技术,将天然降水存于耕地土壤,并减少水分蒸发的一项机械化技术措施。土壤深松是工程技术中最为有效的蓄水措施,深松可充分打破犁底层,使土壤极大地提高水分入渗率,增加土壤水含量,更利于作物在不同需水期获得充足的水分供给,同时对排碱除涝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2.2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
  2.3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 包括深耕整地技术、浅翻技术、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机械播种技术、机械重镇压技术、中耕机械深耕技术及根茬还田技术等,在玉米种植的全程中科学运用该技术,不但能建立起土壤水库,有效预防病虫害,对培肥地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此外,吉林省农机推广总站还特别注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的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可再生的生物资源,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问题;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通过等离子体发出的各种能量作用于种子,激发种子的潜能、提高种子的活力、增强种子的健壮度,作物生长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通过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调整和优化马铃薯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
  3.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进展
  3.1 农机推广工作取得的成绩
  多年来,吉林省农机推广总站在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省委、省政府、省农委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广对吉林省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及其科技成果,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全省农机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承担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收获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玉米秸秆回收、储运项目、优良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东北区玉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丰收计划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科教兴农奖等各类科技奖励30余项。
  3.2地方标准的制定
   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机械化覆膜技术规范;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规范。
  3.3 农机推广相关技术资料编写
  完成《农机推广员继续教育读本》、《玉米收获机械构造与应用》、《保护性耕作论文集》、《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问答》等相关技术资料的编写、出版工作。
  3.4农机新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
  多年来,吉林省农机推广总站结合本省实际,重点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技术789.82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101.93万亩;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130.04万亩;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217.44万亩;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2728.6万亩;大豆收获机械化技术94.07万亩;机械灭茬旋耕起垄复式作业技术1077.2万亩;液压悬挂双向翻转犁翻地技术78.07万亩;种子磁化技术215.42万亩;药剂机械喷洒技术2126万亩;水稻机插秧技术163.52万亩;苗带重镇压技术1349.8万亩;水稻育秧播种109.67万亩;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366.27万亩;秸秆收、加、储运技术157.67万亩。通过这些农机化技术的大面积实施,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能力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 积极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发展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新技术的利用率和到户率,从而提升我省农机化综合水平。目前培育发展农机大户833户、农机合作组织109个。
   4.整体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省农机推广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推协作,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4.1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不断深化农机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机推广新模式。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引导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4.2注重多方协作,大力推进农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推协作,依靠制度创新和利益联结,把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紧密联系起来,强化技术优化集成,鼓励农机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服务,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结合当地特点和区域优势,不断拓展农机推广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广机制。依托中国农大,中国农机研究院,吉林大学等单位,与生产企业协作攻关解决玉米收获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重点解决玉米扒皮、脱粒、秸秆处理等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免耕播种、秸秆覆盖、药剂除草、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与企业合作研发玉米收获技术,探索玉米机械收获模式。
  4.3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
  农机推广机构要在深化改革中求稳定,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科技示范户)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建立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定期培训,技术指导,进村入户及时了解掌握需求提供服务。通过提高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机械利用率,加快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4.4明确工作重点,加大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
  按照《农业部关于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农机节能技术六项农机化重点技术。通过承担的各类项目积极开展新机具选型配套、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等工作。
  4.5提升推广手段,加快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将农业信息化做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机推广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通过农机专家智能系统进行推广,信息采集发布、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应用、信息管理应用等,有效解决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帮助广大机手、农户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信息,得到更多实惠。
  4.6增强能力素质,积极推动农机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配备,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不断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徐站长说:农机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之一。要充分发挥农机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引导农民使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的排头兵作用,推动我国农机化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8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