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既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就业后对自身和现实的认知。据调查表明,我国有三成以上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只有全方位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就业等环境日益严峻,作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势必会面临这些现实而又残酷的问题。再加上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即使找到工作的学生,许多也是频频跳槽,众多的不确定性使得在校生对未来的生存状态存在着恐慌。一些学生甚至自暴自弃,整日无所事事,丧失了努力的方向。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所遵从的价值理念都是以利益为核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大学生。他们崇尚的是一步到位的理想工作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稍遇挫折就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心理问题的积累。
  2.成长背景
  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意识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和父母、学校、生长环境分不开的。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和以往的大学生比相对优越。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存在,使得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的问题上更侧重他们的学业,而不是孩子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加之高考所带来的压力和学校应试教育理念的驱动,导致各方对孩子成长所关注的焦点相对单一。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兴趣、爱好及交往等诉求。此外,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家庭问题,比如父母离异、贫困或家庭突发状况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数存在着自闭、自卑和难以与人沟通等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随着年龄地增长就会越发严重。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各种环境都相对宽松,更容使他们对这些问题放松警惕,加速了心理问题的形成。
  3.自身因素
  大学生人格方面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人格缺陷是指相对于正常人格的一种边缘化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生理上基本发育成熟,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尚未健全,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处于相对初期阶段,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这一年龄特征与心理缺陷的结合,导致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不能以一个成熟者的心态去应对。还有一部分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没有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沉迷玩乐,荒废了学业。
  4.大学心理教育的滞后性
  近些年来,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而师资力量相对有限,加之一些思想有问题的学生不愿主动去说明情况,所以,他们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地关注和解决。除此之外,这些心理咨询机构还存在着滞后性,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阶段,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没有充分发挥预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强学业及就业指导
  除了在全校设立一个专门性的心理咨询机构,各学院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结构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以采用导师班主任制管理结构,将各系室老师按照任教专业的不同分配到相应专业的自然班中,这样可以细化责任,便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由于专业上的相近性,导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业引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帮助学生认清职业道路,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发展方向,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尽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和人生规划,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
  2.建立大学生心理疏导及干预机制
  可以建立以校级、院级和班级为单位的三级疏导和干预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职能。可以先在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负责了解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便于发现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行为异常,经常逃学、上网或是夜不归宿的学生,要及时备案并上报。同时,学院辅导员老师也要定期向心理委员了解情况,做好问题学生的归档,积极同学生本人、班主任及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好此类学生的跟踪调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学院应与学校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联系,通过专业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同学院联合开展一些心理普查,通过问卷调查、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降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3.搭建良好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平台
  虽然大学生活相对单纯,但是当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时,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心态、增强受挫能力。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能。尤其是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让他们从相对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克服心理障碍,更多的与人接触和交流。这样除了可以及时排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还能对大学生初期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4.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大学生要想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除了依靠学校、家庭和老师的帮助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不断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使内心达到平衡。在大学期间,要学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主动与人沟通,要了解自我、认清现实,既要有理想有追求,又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大学是一个人各方面逐步由青涩转向成熟的时期,所以,培养一个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因为,大学生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求职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在大学期间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力,有意识的磨练自己,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现实中找出自己的问题,并勇敢面对,及时纠正,才能向着更积极的方向迈进。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包括自身矛盾、家庭矛盾、学业矛盾和社会矛盾。所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同时在内心深处又存在着迷茫和困惑,尤其是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自身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时,不良情绪的蔓延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的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要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大学生在成长求学的道路上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陈中永,钟建军.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0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