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结合点,是把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换为生产力的纽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1.引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开发我国最大的潜在资源――人力资源。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各类技能型人才,但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1]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了我国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学研结合”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语境中涵义并不相同,产学研结合从宏观层面上看是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协作性的“产学研合作”则是中观层面产业链条上的合作;而科研院所内部、产业部门内部和高职院校内部的“产学研结合”便是各个实践主体从自身发展考虑,各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内部运作模式,属于微观层面的结合。在宏观层面上,科技和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在中观层面上,必须把“产学研结合”放置在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中才能找到可行性的方法。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产学研结合”的立足点就应该是“教和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高职院校及其培养的学生成为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之间转化的富有效率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封闭转向开放,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积极主动地融入企业和社会。
  1.1 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一般在30%―40%,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因而,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更多地表现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结构性问题十分严重。种种迹象表明,工业化发展到今天,技能型人才的局部短缺已经演变成普遍的供给不足。我国目前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城乡劳动力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只占2%,新成长的劳动力中,有30%在就业前没有经过任何就业培训。在现有工人中,实际水平达到高级工的只占1%,中级工只占10%,初级工和不具初级工的却占到80%以上,他们中的大多数达不到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虽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实际技能根本达不到技术等级的要求。在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兴农”。即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农民要能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种田,就必须接受各种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偏低。[2]
  1.2 职业标准对职业资格的等级划分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职业标准除包括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外,还包括职业环境与条件、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等内容。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鉴定比重表四个部分,其中,工作要求为国家职业标准的主体部分。我国目前有90个职业要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从事这90个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因此,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双认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并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的一种必然趋势。[3]
  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需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职业资格等级共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并制定有不同的工作能力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并注意与中职培养人才的区别,必须明确五级人员的工作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技能培养目标为四级至三级;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技能培养目标为三级至二级;一级职业资格必须经过若干年的岗位实践才能取得,按照以上职业工种级别与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职业资格的层次上的对应关系,国家职业标准对高级工、技师要求具有解决非常规技术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靠工作实践的积累与学习得来。
  1.3 借企业之水行职教之舟
  我国的国民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来都是由政府来举办。其实,让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更符合人才的需求定位。企业越是发展,越是感到员工综合素质的不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最了解情况的还应该是企业。企业创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构想。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思路。这就要求,既要运用市场机制办好学,又要按照教育规律育好人。“产权股份化,运作企业化,服务社会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选择。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当进入市场运作。况且借助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职业教育来支撑,一流的职业教育才能支撑起一流的企业来。实现“借企业之水行教育之舟,以教育之本奠企业之基”[4]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格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背靠企业,面向市场”。依托企业这个平台,打造高起点的职业教育专业学科,因为,只有企业才有资格对人才做出评价,这就赋予了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发言权。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2.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高等职业教育“超市”
  企业办职业教育,政府不需投入,而企业的投入受效益和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因而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率先走向市场。培育职业教育“超市”是未来企业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实现教育产业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企业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与市场更贴近,已具备职业教育“超市”的雏形。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灵活设置专业,建立适应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教育需求的职业教育“超市”。从学习型企业到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从一次性学习到终身学习观念的改变,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超市”的培育。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培育。
  2.1 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
  这就要求根据企业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适销对路”的专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波动,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选择随之波动。因而,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专业库”,敢于改造甚至放弃举办多年的就业难的老专业,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更应立足于对人才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要把英语、信息技术和德育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倡导企业学校合作办学,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技能教育,关注和把握人才市场走向。真正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给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和选择专业的权利。适当延长学制,允许学生工读结合,以工代学,学中干,干中学。建立学校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机制,推出更多的专业,采用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以搞活职业教育“市场”。

  2.2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岗位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形式复杂多样,产业结构调整频繁,新型产业的兴起司空见惯,人们职业观念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下岗、上岗,再下岗、再上岗逐渐被人们接受。特别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是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应该瞄准企业、社会的岗位需求,开展应有尽有的岗位培训,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供学员选择,也可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先培训后鉴定,为职业教育“超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3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技能鉴定网络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渐规范与实施,在全社会将会形成一场“技能考证热”。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在行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校内建立与本校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机构,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体制,制定切实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质量监控和管理,这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机遇之一。
  职业技术教育还有承担继续教育的义务,特别是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升级和竞争力增强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教育,一要讲档次,不需要进行“科普”性的教育;二要讲效果,要强调学以致用,从理论到理论以及脱离实际的继续教育有害而无益;三要讲品牌,要求有品牌课程、品牌教师和品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吸引学员。
  2.4 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输送人才
  “超市”是市场专用名词,它一般指商品供应者提供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商品供消费者自主选择,它打破了传统的柜台模式,消除了供应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所谓高等职业教育“超市”,实际是借用商业中的这一名词,它指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供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们自主选择,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高等职业院校与市场的联系比较紧密,也因此受市场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既有生源市场,也有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生源市场还处在发育期,但这正是品牌形象的树立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从长远看,高等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程度更大。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最后一个环节,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5]。职业技术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彻底改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尽早打造职业教育“超市”。学生是教育的“产品”,职业教育要特别增强“产品”意识,要在降低“产品”价格、促进“产品销售”和搞好“售后服务”上狠下工夫;努力建造一个规模大、质量高、信誉好、“生意火”的职业教育“超市”。
  近年来,非学历教育在培养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作用。国际上已出现各种高技术、高水平的国际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微软公司的MCP(微软产品专家证书)、MCSE(微软系统工程师证书)、MCSD(微软系统开发专家证书)、网络设备公司的CCIE(网络专家证书)等。专业技术证书的作用必将提高,成为就职于外商外企或者担负某种职务的必要条件。证书教育的必要性也将充分显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是要适应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给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在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中,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培训全体从业人员”的人才培养理念,搞好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的道路,可以按照“上岗-培训-再上岗-再培训”的模式进行培训。非学历教育的升级一定会提高高职教育“超市”的品位。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6]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文章指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纵观国内外的企业创新活动,其创新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国家,不同行业和不同的企业,甚至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开发的相同的创新项目,其创新模式各有不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企业出资金,企业选项目,委托大学和研究院所去研究。二是壮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力量,这些研发机构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研发,资金由企业划拨和国家适当补助。产学研结合的公认楷模是“硅谷-斯坦福模式”。[7]
  3.1 改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专升本)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是把用户是否满意引入学校考核和教学评价体系。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才是有效的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从教学模式看,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缩短学生毕业后角色转换的时间。学校应建立“模拟生产现场”的教学设施,在实习和实训期间要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对每个学生从操作规范、操作技能、生产质量、安全生产、实习考勤、实习技能考核等个人考评体系,建立实习实训档案,并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依据之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逐步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敬业意识,从而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并建立用人单位的回访制度。及时将其意见和建议反馈回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高等职业院校应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树形象、求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可走“冠名订单班模式”[8]。就是从众多的学子中选拔出适合企业的学生开设订单班,以企业的名字冠名,并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该班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校企合作进行定单培养,真正形成“专业体系有特色、育人模式有特点、学生能力有特长”,并推行“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形成“学院+市场”的办学特色、“技术+艺术”的教学特色、“设计师+企业家”的育人特色、“传统+国际”的发展特色,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外向型、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零距离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定位,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所学和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把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把重智力转变为重技能,培养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营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关键岗位的操作、检测、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还可以培养技术、技能相交叉或技术、管理相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还有许多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例如,课程对准技术,技术对准职业,职业对准市场和培养生产一线操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 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制定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实现“双证”融通,体现出专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技术能力的形成;如果去掉学科化的文化课,按职业资格标准中应知应会要求调整专业指向性强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外语教学,并强化与专业的融合。专业计划也由专业教师为主体完成,避免学科体系和传统教育观念对课程开发的干扰,这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而且能引导教师了解职业实际,并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还能在教法、学法以及考核方法方面得到启示。采用职业资格比较法,开发课程体系,这不仅强调对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分析,而且重视分析相融合的操作,其结果就不仅是课程开发,而且涉及到课程开发的诸多环节,有利于职业资格导向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有利于确保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有利于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有利于教学基本要求、教材及实训指导计划的编制、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开发进行科学的构思,编写出主要课程、实践环节的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化”教学,理论教学按基本素质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的整合。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包括三个小的模块,分别为:职业道德模块、文化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也包括四个小的子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主要指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资格证书模块(主要指与本专业所涵盖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对应的应知应会的课程)、备用模块(主要指与本专业所涵盖的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按职业能力模块与所对应的工种整合,职业能力训练应与所对应的工种资格证书的考取在时间上衔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要学会从工作中正确地作好与人共处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在全面实施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教学方案时,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沟通式的“双证制”模式,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加快“双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高职教师应取得较高的职业任职资格,比如,技师或高级技师任职资格。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率。特别要加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渡时期,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部分既懂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应具备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下聘请兼职教师,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高水平师资和实践性师资的不足;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转换所导致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不足,专兼职教师因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证书,并有相当长的企业工作经历,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方面的最新情况,并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地、及时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3.4 改革高职院校的考试内容
  有人将职业资格证书称为“就业绿卡”,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反映的是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对证施教,就是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组织实施教学。也就是“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9]
  对证施教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要把证书的要求落实。对证施教并非为考证而考证,更不是简单地辅导考证,使学生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是通过高职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达到职业资格证书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学校学业考试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就业准入制度。因此,高职院校的考试应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导向,以考核知识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10]。建立校内学业考试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2]陈至立.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A].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6-17.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2000,7.
  [4]中国教育报,2007-4-5(2).
  [5]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A].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6-17.
  [6]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A].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2-10.
  [7]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1).
  [8]吴连芳.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J].化工职业教育,2005,2.
  [9]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A].2004,4.
  [1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A].2006-1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