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审计现场管理――问题\对策与保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今天,审计现场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如何完善审计现场管理,以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关键词】审计;现场管理
  
  审计现场是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了解基本情况、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实工作环境。审计人员的现场工作是完成审计任务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部审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审计现场管理,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一、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现场管理都给予了充分关心和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探索改进审计方法,但现实中,审计现场管理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审计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强的职业,客观上对审计执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等存在很高的要求。然而,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审计现场管理的瓶颈,并可能引发工作失误,最终使潜在的审计期望差距转为现实。此外,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应有的职业关注、审计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等因素同样影响着审计现场工作的质量。
  (二)审计方案不够明晰
  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阐述了实现审计目标的具体途径,是整个审计现场实施工作的行动指南。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审计方案不够细化、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偏离方案、随意调整方案、方案执行不到位等现象较为普遍,也难免出现审计人员迷失方向、审计工作重复或遗漏等一系列问题,既降低了审计效率,有埋下了审计风险隐患。
  (三)审计人员分工不够合理
  实践表明,明确审计组的领导关系及其分工可以优化审计组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有效防止由多头领导和重复性工作带来的管理摩擦和效率损失。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同样制约着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分工不明确、审计人员角色定义不清晰,要么出现重复劳动,要么不清楚该如何实施,这势必导致审计组内部管理混乱。分工不合理就可能难以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偏离审计方向、审计责任分担不清晰、审计人员业务专长的发挥受限等现象。
  (四)审计信息沟通缺位
  实践表明,没有良好的信息交流就可能对审计项目的实施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产生制约作用,沟通不力是造成审计组难以形成团队协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使得审计组长与主审之间、审计组成员之间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没有完全掌握,审计信息资源没有能够实现共享,审计组成员各自为战,这样既降低了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审计资源,客观上可能产生遗漏重要审计事项或重大审计线索的风险。
  (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缺乏充分的了解
  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了如指掌是对其进行审计的必要前提,一旦缺失,审计工作将难以开展。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未能掌握,很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角色认识不足,对被审计单位面临的风险不能提高警觉。
  (六)对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其他人员的某些报告未加以研读或重视
  在现实中,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其他人员的某些报告往往提供了重要的非财务信息,理应对审计工作有所帮助,然而这些信息又往往被审计人员所忽视。
  (七)未能妥善应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所谓分析性复核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与前期可比信息、预计结果、类似行业信息等的比较,研究财务信息要素之间、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来评价财务信息。分析性复核,顾名思义,关键是分析和复核,通俗地理解,分析性复核是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重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分析性复核的关键在于分析和比较。例如:在货币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以前所收集的合理标准和经验、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货币资金核算、管理的情况、被审计单位现金、银行存款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近几年现金流入、流出情况等,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比率。
  在实务中,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通常采用一些财务指标作为分析工具,且财务指标又往往仅限于前后两期绝对数据的比较。分析性复核是解决金额低估类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对货币资金的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的结果,还应当采取其他余额测试的程序和方法。有资料表明,除非被审计单位的资讯系统健全以及审计人员具备充分的胜任能力,否则,分析性复核程序的作用不大。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资料加以妥善运用,配合审计人员对其业务经营的充分了解,才能改善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效力。
  (八)面谈技巧不足
  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度的了解或问题的澄清是通过面谈方式向有关经办人员取得的。现实中,一般审计人员所受的有关面谈的训练极为有限,因此很容易使面谈变成“会话式审计”,使审计流于形式。如欲达到审计目标,必须慎重选择双方面谈者,并注重面谈技巧。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应充当调查员的角色,善于察言观色、找出破绽、发现疑点。
  (九)未能将业务活动加以串联
  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利用业务流程图来描述被审计单位的作业流程。业务流程图描述法是采用特定的符号,辅之以简要的文字或数字,以业务流程线加以联结,将某项业务的处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反映出来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但是绘制业务流程图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业务,需要具备较熟练的技术和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业务流程图有时很难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某些弱点明显地反映出来,审计人员对业务流程图往往也未能做出适当解释,尤其是在流程图由他人或计算机绘制的情况下。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应能从流程图中看出作业处理过程的重大缺失,并决定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
  (十)执行的符合性测试不当
  所谓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是指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以及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而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处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判断内部控制的遵循程度,进而确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依赖以及可以依赖的程度。因此,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实际上是在对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评价。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的目标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及范围。但审计人员大多受限于时间预算,主观上希望符合性测试的结论支持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致使遇有例外情况也难以坚持扩大样本审查。
  (十一)过度机械式信赖内部稽核人员的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稽核仍停留在周期性或一般核查计划的控制确认方面,例如,被审计单位规定文件必须经过几个部门的用印核准,内部稽核人员的工作就是确认同事是否按规定作业。内部稽核固为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但是往往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内部稽核人员的实际作业绩效,适当利用内部稽核。

  二、改进审计现场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现场管理的效果。因此,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并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应当改善审计人员的构成,国家审计机关不仅要配备精通财务会计的人才,还应当配备熟悉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及风险分析、控制能力。要辅助审计人员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努力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等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遵守审计准则,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在执业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要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以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尽量避免发生重大疏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屈从于某种压力,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风险转化成为现实的审计损失,这样就很难实现客观公正,难免遭受审计失败。
  (三)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分工,保证审计质量
  所谓审计现场的工作分工是指根据审计方案确认总任务,并将总任务分解分配给对应的审计人员的过程。在审计实施现场,审计人员的合理分工是控制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的审计分工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特点,强调审计人员的充分参与和协商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审计组长应当根据审计方案科学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事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步骤和审计样本量等,同时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规模、特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业务技能及工作熟练程度等进行合理分工,避免审计人员重复工作,以达到节约审计资源、控制审计成本、高效优质地完成审计项目的目的。
  (四)加强审计现场协作,保障审计信息的通畅
  所谓审计现场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队的协同效应。在审计实施现场,审计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往往会使重要的审计信息人为流失。一方面,审计组长应当定期召集审计人员汇报情况、整理线索,提出下一步待审查的重点,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保证审计信息的通畅。
  (五)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实践证明,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未能识别重大错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状况,仅对会计报表进行复核,从而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线索。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但是管理当局的外部力量对其的约束机制往往不健全,这就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经营业绩的机会。审计人员应当及时将其关注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如果识别出被审计单位存在未加控制或控制不当的重大错报风险,或认为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审计人员应当就此类内部控制缺陷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进行有效的沟通。
  (六)围绕审计目标,有效控制审计程序的实施
  审计人员应当主动控制审计程序的实施,并保持应有的执业关注,及时对异常现象做出积极反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审计程序,补充取得审计证据,防止审计失败。如函证的寄发和收取,应由审计人员亲自进行,而不能借助被审计单位。
  (七)正确运用分析性复核,科学把握审计质量
  分析性复核主要包括:本期的财务信息与前期可比财务信息的比较;财务信息与预期后果的比较;财务信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位的信息与同行业其他单位的信息的比较。实际上,分析性复核应当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全过程: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分析性复核有助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分析性复核又是获取有关与账户余额和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在审计的报告阶段,分析性复核被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此外,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还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工作量,提高抽样检查的针对性。理论上,分析性复核的结论应当对审计人员起到某种提示作用,但实务中执行的情况并不理想。
  (八)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保持职业关注的重要性,要求审计人员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当审计人员无法评价获取的审计证据,即审计人员由于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核实交易事项或科目余额时,决不能草率地得出结论,而应当就疑惑问题继续向被审计单位索要相关证据,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九)运用专业判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准则,收集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认真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尽可能消除主观因素可能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过程实质上是排除疑虑、证实事项的取证过程。为了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审计人员必须依靠审计证据进行专业判断。
  (十)强化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自始至终主导着审计过程,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就成为了审计现场管理的关键点。首先,审计人员应当提高审计质量意识,在审计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在实施审计时将保证审计质量视为完成审计工作的前提;其次,审计人员应当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坚持审计独立性;再次,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掌握审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并随时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确保在审计实施现场有的放矢。
  (十一)充分发挥审计方案的作用,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
  审计方案是审计现场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审计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审计方案在审计现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审计目标必须明确,并在审计方案的基础上分解、落实;另一方面,审计步骤必须清晰,审计技术方法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够根据审计方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十二)积累行业状况资料和职业经验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的经营环境,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不同的风险领域,分别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功能强大的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满足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计量等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重视对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资料的收集以及职业经验的积累,同时,审计人员协会也可制定审计风险评估实施办法,指导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积累和交流经验。
  三、改进审计现场管理的保障
  (一)强化审计成本控制
  审计成本控制意识的提高是控制审计成本各种措施的重要保障,没有审计成本控制意识的提高,其他一切措施皆是空谈。这需要加强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成本控制教育,使其认识到控制成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家审计机关应当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
  (二)实行审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经费预算等于每个具体审计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审计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审计项目拟达到预期目标测算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每个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都要从立项开始,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安排。实行审计项目预算管理就是计划编制部门以审计项目计划为基础,根据外勤经费预算与审计目标相匹配的原则,科学测算审计成本、核定经费预算,在准确评估、判断审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审计项目安排。
  (三)建立激励机制
  国家审计机关应当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并建立长效控制机制。同时,逐步调整审计人员的薪酬评价标准,将外勤经费的节约纳入薪酬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审计人员参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2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