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坚持守望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只有政策扶持才能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主导的国家,农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虽然农业产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农业的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10年之前,人世伊始,农业是最令国人忐忑的行业之一;10年之后,中国农业实现了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全面提升。面对各国设置的种种贸易壁垒,中国农业选择了坚守。令人欣慰的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使这份坚守产生了沉甸甸的回报。
  
  对外差距正在缩小
  
  2009年,中国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极端天气多发等不利因素,实现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2010年,中央出台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七个“一号文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粮食生产“七连增”。在中国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国际农业合作不断增强,区域性自由贸易蓬勃发展,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中国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
  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为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6%。2011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继续增长,1―7月合计出口额为54.1亿美元,增长27.8%,占同期中国外贸出口总值的0.5%。同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为346.1亿美元,增长42.7%;今年1―7月的合计进口额为236亿美元,增长26.3%。
  2010年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为99.71,较2009的99.46略有上升,比2007年的99.60亦有进步。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农业的外贸竞争力在国际范围内仍处于劣势,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的差距已在逐步缩小。2010年,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全球排名为35,较2009年的第41位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市场占有率得分和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得分分别为65.38和80.24,双双高于各自在2007年和2009年的得分;显示性指数得分和出口比重得分均为60.75,情况都好于各自在2009年的水平,但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由于进口规模远大于出口规模,2010年中国农业贸易竞争指数得分为66.30,低于2007年的70.18和2009年的67.07。
  2010年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中,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表现较好,而显示性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比重则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相距甚远。当年中国农业市场占有率为3.72%,比2009年高出0.57个百分点,比2007年高出0.05个百分点。农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8,比2009年前进1位,在5个指标中排名最为靠前。但与美国22.1%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仍是望尘莫及。2010年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处于下游水平,其中显示性指数仅为0.32,虽高于2009年的0.29,但仍未恢复至2007年0.38的水平,其全球排名仅为第48位;贸易竞争指数为-0.61,而2007年和2009年的指数则分别为-0.43和-0.59,总体呈下滑态势,排名也跌至全球第49位。作为2010年全球最大的农业进口国,农业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仅为0.54%,比2009年微高0.01个百分点,比2007年微降0.01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农业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为20.39,虽不及2009年的24.27,但其全球排名已由2009年的第12位攀至第9位,在5项同类指标中排名上升最快。
  
  资源不足是硬伤
  
  近年来,受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工业用途拓展等因素影响,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日益匮乏、自然灾害不断等因素导致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人均资源不足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硬伤,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也就成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部分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进口大幅增长在满足中国国内需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大豆、棉花等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大豆的新增市场几乎全被进口产品占领,60%-82%的棉花新增市场也被进口产品占领。进口产品对新增市场的过度挤占,使得中国农产品产量未能因需求强劲而得到相应增长,国内农业生产发展空间受到―定抑制。
  在农业出口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高保护、高扭曲特点依然存在,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层出不穷。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绿色壁垒日趋严密,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其实质则是发达国家依赖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手段,通过立法途径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阻碍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欧盟实施《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管理法》、日本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便是这方面的例证。受此影响,2010年中国对日本、欧盟、韩国和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分别为19.9%、31.8%、20.6%和27.8%,均低于中国同期35.5%的农业整体出口增速。
  进人国际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对中国农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形成了制约。而国外认证检验成本、包装成本的提高,也降低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中国农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亟需提高。但“毒蔬菜”、“假冒五常香米”、“膨大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不仅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也侵蚀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信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或将面临愈加严重的信任危机。政策扶持才是源动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胀的脚步越来越近,“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疯狂的棉花”……这一连串新词令人目不暇接。而要素市场化、多村城市化、农业资本化,又将中国农业带入了一个高成本时代,也为转型期一轮又一轮的物价上涨提供了助力。由于农产品价格的特殊性,政府的物价调控日渐加码,粮食、蔬菜等商品的价格都受到了严格控制。但一味压低农产品价格终究不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治本之道,更不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的根本出路所在。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只有政策扶持才能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2004年起,7个中央“一号文件”接连聚焦“三农”问题,党和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的补贴数量不断增加,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中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中国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10年对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达到1226亿元,反哺“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加快了脚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继续给力农业发展。2011年,中央财政拟安排9884.5亿元用于“三农”投入,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政府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诸如此类的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农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农业小规模生产的基本特性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中国农户户均农地规模仅为0.5公顷,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这种小规模的农业一方面面临着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直接竞争的险境,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持数亿农民生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短期内不可能放弃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而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仍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守国人的麦田,相信这份执着的守望会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丰硕的果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5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