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丘陵地区城镇设计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量 谢立辉 张建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丘陵地区中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也不例外。阐述了丘陵地区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的特点,以及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丘陵地区城镇设计的重要意义。最后从整体性与发展性,多样性和地域性,人性化和宜居性等角度对丘陵地区城镇设计做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丘陵地区 城镇设计 多样性 地域性 人性化宜居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2-0059-02
  
  中国地形复杂,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丘陵占国土面积的10%。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发展,城镇化迅速推进,丘陵地区中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速度呈空前上升态势。如何科学、合理的 进行城镇设计,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丘陵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丘陵一般海拔大致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按分布位置可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海岛丘陵,在洋底,称为海洋丘陵等。靠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区,依山傍水,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防洪、农耕的主要栖息地,也是果树林带丰产之地。由于地形地貌特征的不同,传统丘陵建筑和城镇的形态多样,并随着地域的变化而有着鲜明的特性和独特的风格,如凤凰古城和张谷英村等城镇,很好地结合当地地形和人文习俗,排水设施完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是丘陵地区古城镇的典范和明珠。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将城镇体系规划、城乡、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统筹到一个规划体系进行管理并作出了相关规定,从远期发展、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等方面绘制了城镇发展的美好蓝图。但各地在旧城镇保护、新城镇开发中,注重大手笔和异域风情,往往模仿或一味照搬国外和沿海平原地区的模式,欧美、北欧、“历史”小镇层出不穷。这些看上去和国外城镇一模一样的新城镇,建筑都以低密度为主,街道整洁,环境宜人,但当入住后,才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诸多不便,实际使用效果不佳,缺乏公共交通、生活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商业服务,没有好的幼儿园、小学,也没有好的医院,甚至没有菜市场,没有邮局、书店、电影院;缺少产业和就业机会,空心化严重,白天街道上行人很少,晚上看上去更像一座空域。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大拆大建、毁旧建新、降坡毁绿、填水造地后又营造绿化、假山、水面等人工景观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分良莠,一律大面积拆迁、整平土地重新建设和动迁原居民的做法,见效明显、工作简单,但往往直接瓦解了城镇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而且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屡屡突破城镇规划对建设的控制各种要求。此外,在部分个人喜好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拿来主义”严重,“白宫”、“天安门”、“罗马柱”比比皆是,所谓的“新奇建筑”和“妖怪建筑”到处开花,单体建筑和小区风格与周边环境极不匹配,完全违背了自然和谐的原则,导致城镇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随之而来的地域性生态特征衰退和历史文化敏感区人文景观破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为此,有必要在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引入城镇设计。目前,城镇设计尚无明确定义,比照城市设计的概念,结合城镇的特点,可以尝试对其进行定义和阐述。城镇设计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关于城镇建设活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和专业,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进行设计研究工作。不同于城镇规划的宏观和建筑设计的微观,主要涉及中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城镇建筑环境建设,一般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在实践中,城镇设计常根据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人的活动、心理需要和规划感受等要求,进行创造性的空间组织和规划设计,并将其作为法定的城市规划实施的补充和深化,其本质内涵和精髓应是城镇建筑环境的设计,应着重于在空间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城镇设计不仅要体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共生结合,而且还要反映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融合,以期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健康卫生、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城镇空间环境。
  1、保持整体性与发展性。观察过去最美丽的城镇时,总是对它们的某种有机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城镇过去和现在都具有明确结构的一种准确洞察,即每个城镇都是按照自身整体法则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每一细部环节上,如饭店、人行道、住宅楼、商店、集市、道路、公园、花园和城墙,甚至在阳台和装饰物上,都能够感受到这种无所不在的整体性,城镇发展的每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在如今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必须被设计,以在各个层次上保持其整体性,这些建设项目包括从最大的公共场所到个人住房以及到最小的建筑细部。按照规定,城镇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单体建筑的使用年限一般要求50年至100年。丘陵地区城镇由于地形限制,规模偏小、发展受限,孤立的城镇很难发展起来,必须与周边城镇相互依托、相互补充,才能较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在做城镇设计时,除保持丘陵地区城镇的整体性外,还须充分考虑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当的预留,考虑城镇的产业布局配套互补,避免出现同质性、重复性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要与加强交通联系和基础设施的对接,为今后的融合做好准备。尤其要牢记两点,第一在关键问题的决策上,不要犯致命性、难以挽回的错误;第二要留有余地,给后人的创造留下更多的机会与时间去充实、修正和完善旧。
  2、延续多样性和地域性。正如俗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地缘关系、生产和生活条件制约等因素,丘陵地区城镇在居住、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要杜绝照搬照抄、平整划一和风格统一,注重传统环境的相融与延续,充分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结合自然,保持城镇与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的和谐相融,合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的馈赠,保持丘陵地区城镇风格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具体来讲,一是要注重建筑风貌的多样性,结合城镇实际基础的差异化、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的多样化,以及建筑风貌和城镇环境的独特性等现实情况,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景观风貌。二是保留地域性,要重视遗产保护,既要注重单体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更要注重整体历史格局的保护。建筑布局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自由流畅、有机统一结构布局,采用灵活自由的组合方式,体现历史文化、民俗

风情。以自然地貌形成居住小区,而不是过度追求地势的平整和方正,住宅应布置在地势高爽的向阳坡地上,采取低层高密度的布置形式,住宅群结合地形,顺应等高线呈有机的曲线布置,形成传统街市的形式。结合当地传统民居和街道门洞,更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气息。建筑风貌应注重新老建筑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其风格要维系或能很好地融合于该地区建筑的特色。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具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及明显的经济性。三是菩用丘陵地貌,要加强高差处理,丘陵地区(如湖南丘陵地区)建筑用地竖向处理方法很多,有提高勒脚、掉层、错层、跌落、悬挑、附岩、架空等,综合使用这些竖向布置手法,能使建筑与地形有机组合,节省土石方量,保持原有自然地貌。尝试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地下建筑的屋顶未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宛如“生长”于山坡之上,使不同建筑用户均能享受到不同形式建筑空间和景观,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3、创造人性化和宜居性。城镇因人的聚集而产生、因人的逃离而消逝,人是城镇最重要的因素和实际使用者,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和最终目的都在于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实现宜居。为此,要立足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承载能力,根据城镇目前的规模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社会基础设施配套,建立与城镇对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突出集约用地,为城镇居民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来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以及环境友好、资源节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复合化城镇功能。注重产业、生活、配套等功能复合,避免单一功能,防止城镇园区化、小区化、空心化。考虑到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丘陵地区城镇应以生产和深加工为基础,实现接二连三,有条件的可以发展高新产业。产业、生活、配套的比例建议为2:6:2,功能布局上提倡混合,避免过度分区,公共服务设施实行标准化,满足城镇居民的精神、物质环境要求。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不宜建盖房屋的地段可考虑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休闲,合理搭配种植药用、材用、果品、油料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不同品种、特色多样、地域性的乡土植物,使田园风光、园林绿化很自然地空插于镇区内;对于水面和湿地这类上天的馈赠则要坚持保留,显山、露水、营田、护林、秀城,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田园城镇景观。在丘陵中小城镇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进城镇农民的基本要求,农民赶集,大多在市场或收购点出售农副产品后,就近购买需要的生产用具或生活用品,有些还需要满足文化娱乐、饮食、储蓄、邮寄等服务功能。为此,考虑农民从各个方向进城市的流向和采取不同交通方式进城的特点,采取与现有公建服务设施结合的办法,利用道路两侧腹地集中规划设施配套的公建活动中心,利用地形实行人车分流,达到服务功能明确、农民购销方便,避免以街为市,市场与道路功能混杂的矛盾。
  其次要人性化空间设计。丘陵城镇要量体裁衣,严禁宽马路、大广场,坚持“高密度、窄路幅”的道路系统和景观化、生态化的道路设计,做到顺应地形,视线通透,两侧绿化尽量展示田园和山地自然风光。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时,只要满足行车安全、保证车流顺畅和达到消防需求即可,并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以避免对城镇原有肌理的破坏,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工程成本,杜绝形象工程和铺张浪费,形成尺度宜人、纵横交错、层次感强的路网结构。通过打造商业、旅游、生态、文化等不同功能和空间形态的特色街区,营造城镇活力和形象。通过街巷空间,营造宜人多样的街道尺度,丰富街道生活、体现城镇活力。在城镇绿化和道路两侧绿化时,尽量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已有树木和绿地。选择城镇绿化植物时,应考虑其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应注意其对当地气候、土地条件的适应性等,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坚固美观和经济价值的原则,确定城镇绿化的骨干树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使城镇一年四季有绿;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使城镇绿化见效快,并且能维持长远的绿化效果;骨干树种与普通树种相结合,乔、灌、花、草相结合,使城镇绿化丰富多彩,满足多种功能要求…J。
  最后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纵观国内外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中小城镇,大多被机动化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所困扰,经历先发展小汽车,后控制小汽车,最终选择发展公共交通的曲折道路。丘陵地区城镇本就先天条件不足,后期改进余地不大,为此,在进行城镇设计时必须根据人的出行需求,而不是小汽车的出行活动要求来进行,以公共交通发展引导城镇开发和城镇拓展,以绿色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步行化城镇。城镇之间,应选择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轨道交通或BRT快速公交来实现。城镇内部交通应建立完善的常规公共交通系统,科学设置线路和站点,以站点覆盖率达到300m~500m为宜,利用合理的低票价、优质的服务吸引城镇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加强小区和组团的联系,开辟自行车和步行车道,建成慢性交通系统,满足小区便捷通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有效的慢行交通环境。贯穿各组团间的小径,在细节处理上应保持丘陵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兴趣,减弱地形变化带来的疲劳感,既是丘陵小城镇居民平时锻炼或散步的途径,又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丘陵地区城镇设计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其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大量的优势和便利。在丘陵地区城镇设计中,只能借鉴,而不能从国外整套引进某种“先进的”城市设计理论,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筹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配套完善、安全适用、经济省地,协调好整体性与发展性、保持多样性和地域性、实现共享性和宜居性,就能根据目标要求和区域特点,建设适合各地人文景观、文化特色、自然风貌的特色城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4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