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节约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放
摘要:在未来我国资源紧缺条件下,规划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已成为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设计实践,运用城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从现代城市规划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对城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土地、交通能源、建筑、水、电以及其它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监测评价;城市规划,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108-03
1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各地新城区街道整洁有序,建筑新颖美观,商业繁荣,人居环境舒适优美。但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不足,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工作化推进城市化,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作为我们的发展观,对环境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重视不够,大规模的圈地扩城使城市快速无序发展,挤占了农田、水域,污染了空气,造成城市土地和空间、能源、水资源、人口、环境等的压力,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资源消耗的集中地,如何节约利用好城市的各种资源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随着我省长株潭城市群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国家级改革试验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两型“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摆在我省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的涵义及各地发展现状分析
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现实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为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节约型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探索上,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武汉、西安、大连、贵阳等大城市都制订了节约型城市建设规划,各城市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样化的实践探索道路。北京市提出政府节能示范、大型公建节能推广、绿色照明等八大工程、三项基础、六项保障体系;上海提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制度保障、组织协调等7个方面35项具体工作;深圳市规划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到2010年建成节约型城市;西安市提出要节约用地、禁止建设“花园式工厂”。贵阳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节约型社会建设和推进体系。
3规划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具体措施
从不同城市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具体步骤方向可以看出,鉴于不同城市的复杂性,建设节约型城市要从一定的角度出发,构建节约的系统,同时抓准节约的重点,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监应先确立节约型城市具体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参见图1,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平原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2%,可耕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大部分城市都面临土地资源紧缺而城市发展又急需大量土地的矛盾。作为调控空间资源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土地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在城市规划中最易操作并能起着显著的效果,在城市规划中节约土地的理念要贯穿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环节,具体规划措施如下:
3.1.1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协调城乡发展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在城镇体系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采取有机疏散和城乡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形成较密集的城镇开发布局和开放的生态空间,促进空间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提升周边城镇的现代化水平,疏散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防止城市无序的蔓延。农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生态系统保护良好,能承接城市的一些功能,分担城市的一些职能。如周边的一些小镇可作为城市的卫星城;农村的一些林地、果园、苗圃和防护林地等可作为城市的绿地;一些有特色的村庄、环境优美的河湖水库、山丘等可作为城市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城市一些占地大的市政、仓储等用地可安排在周边农村,利用废弃荒地、非农耕地等,节约市区的用地。
3.1.2紧凑城市形态,集约城市功能
在当今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形势下保护耕地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城市发展方向要避开主要的农田保护区,尽量少占用耕地,不能为了城市形态构图的完整性和土地的易开发性就占用郊区平坦的农用地,应该充分利用荒坡地,废弃矿场等非农用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城市形态要集中紧凑,避免规划结构松散、用地布局不紧凑的形态。城市开发不宜到处开花,跳跃性发展,要依托旧城,由内往外建设,建成一片再开发一片,实行填充式的发展,使每寸士地都得到有效利用,严禁脱离实际情况乱建开发区或占地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控制城市扩展边界,重点保护农地、湿地、森林等。在建成区,还有很多插花地、空地等,要挖掘现状用地潜力。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对现状用地做深入的调查并在大比例图上做精细的面积测算,对一些搬迁或改变用途的工厂、仓储用地、要改造的旧区等用地要分类进行统计,为集约使用土地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建成区内闲置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的用地得到充分利用。
3.1.3土地使用功能适当混合。公共空间综合开发
城市空间从归属上主要分为公共空间、专属空间和私有空间。公共空间要综合开发,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公园等尽可能综合规划、多功能利用以节省土地,如将城市道路、消防通道、城市防灾和避难空间的设置相结合,建设步行道与绿化带合一的生态走廊,并与城市公园、广场等具有避难功能的大型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共同构成城市公共生活网络和城市防灾避难空间体系。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绿地、礼堂和运动场所等专属空间设施应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共享,提高公有设施的利用率。私有空间的庭院绿化应向道路敞开,美化城市环境。采用种种空间资源复合利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城市规模,减少土地等资源浪费。大中城市应重视开发地下空间,通过规划设计,将地下基础设施、交通、商业、观光旅游、人防以及公共建筑组合在一起,减轻地面空间的压力,提高城市效率,节省土地,地下空间开发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
3.1.4整合公共建筑资源,集约建筑使用功能
我国城市政府办公建筑占公共建筑的比例较大,不管单位大小、人员多少都是一个单位一幢楼一个大院,在中小城市这种情况很普遍,办公楼虽然是国家资产,但实际上是归各部门所有。有些单位办公楼面积很富裕,有些单位用房很紧张,有些则是新成立的单位,但它们的办公用房不能互相调剂使用,办公用房不够时就申请新建办公楼。为了减少政府部门新建办公楼多占土地现象及适应政府部门数量和规模增减变化,改变目前这种各自为政、把本部门办公楼当作自家财产的状况,就应充分发挥和强化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能,立法制定严格的政府办公用房管理规定,把全市政府各部门的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分类整合现有的公房资源,按需调配使用,共享大型会议室、大型办公设备等设施,这样既能大量节约保安、后勤服务和建筑运营维护等费用,降低办公能耗,又能节省大量土地,是行之有效并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节约土地和能源的措施。如政府部门确实需要新建办公建筑,应尽可能把多个单位集中在一起建造规模较大的综合办公楼,以节约土地和各种资源。商业建筑也要适当集中朝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同等面积情况下整体式建筑比多幢式的建筑更能节约土地和各种资源及能源的消耗。
3.1.5规划工业集中区,建设紧凑型厂房
尽量整合分散在城区的工业企业,有条件的要外迁,减少对市区环境的影响,并腾出土地利用价值较高的市内厂区用于商品房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郊区建设各类工业集中区,须分类安排市区外迁的工厂和新建的工厂,有利生产协作、污染治理和共享市政基础设施。相关政府部门在审批工业用地时应严格把关,建设紧凑型厂房,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实行优惠政策,以低廉的价格出让土地,造成虚立项目圈地、多占土地和占地不开发的现象,应制定集约紧凑的工业用地规划和严格的出让用地审查规定。工厂生产规模应和用地规模相对应,采用紧凑的布局模式,提高单位用地面积的产值。对企业申请用地的数量可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同等生产规模的企业占地情况来核实,对虚报生产规模多占土地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由于现在国家对征用农用地控制很严格,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向国有农场和林场打主意,大搞工业园区,低价出让,被一些企业大肆圈地,造成国有土地流失,因此对国有农场和林场的土地也应加大监管的力度。
3.2交通能源的节约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主要国策,城市是能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除了工业消耗大量的能源外,交通能源消耗也很大。我国的大部分机动车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这些年来私人用车爆炸式增长,能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通过总体规划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道路网规划、交通设施布置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等手段能有效节约大量的交通能源。
3.2.1交通优先导向的城市用地布局和用地功能的适当混合能有效减少交通量
城市用地布局对城市的交通影响很大,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应充分体现在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中。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是最节约能源的城市交通方式,但要求客运量达到一定规模才有经济效益。因此城市交通布局应有利于汇集形成主干交通客流,并要求沿线有高密度人口的居住区以保证足够的客源。所以有条件的城市应尽量采用带状或近似带状的城市形态以适应轨道交通或快速交通的特征。现在很多城市规划都强调功能分区,工业区、生活区和商业区绝然分开,造成交通距离长、联系不便,居民往返这些地方既费时也浪费交通能源。因此用地布局要考虑土地的混合使用,把相互影响不大的不同功能用地组合在一起,如把没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居住用地的附近,把办公和商业等用地结合居住区布置,把不同服务设施综合在一起,建立功能复合型社区,这样可减少交通量,节约交通能源。
3.2.2提高路网密度,方便汽车进出,减少车辆绕行
目前国内有些城市都存在道路很宽但路网密度太小的现象。大部分城市的主干道都采用三块板形式,中间设置分隔带,交叉口交通很复杂,成为交通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城市规定只能右转不能左转,这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做法。但间隔太大的路网会增加汽车绕行的距离。因此在路网规划中应适当减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优化主次道路网,形成小社区窄街道,把交通量均匀分布在各级城市路网上,方便沿路车辆进出,有利交叉口交通组织和减少汽车绕行,也方便居民出行。
3.2.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我国人多地少,能源缺乏,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一项基本国策。公共交通是最节约能源的交通方式之一,城市规划要把公共交通作为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但现在的公共交通在舒适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有明显不足。因此城市规划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的用地和其它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城市可设公交专用线。应增加主要公交换乘点周边的人口密度,在道路、大型公建等规划中考虑公交站点的设置,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效率,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条件的大城市可考虑建设轨道交通,尚不具备条件的城市也应该先编制轨道交通规划,预留将来轨道交通的用地,提前做好地面、地下各工程管线的协调配置。
3.2.4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自行车交通是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同时也是一项健身运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在主干道路上采用三块板形式在道路两侧布置非机动车道,次要道路一般不设非机动车道,很少城市拥有完整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因此新的城市规划应考虑规划专用的自行车专用系统,老城区可利用原有的小街小巷作为自行车和行人的混合道路;新区则规划专用的自行道路,可设在机动车道两侧,或和人行道合设,但有条件的区域特别是新城区应考虑单独布置自行车专用道。专用的自行车系统路面窄、占地少、交通流量大、适应距离长、安会性好,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干扰小,在中小城市建设自行车专用系统效果最好,由于城市不大,居民的上下班和休闲出行完全可以用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这不仅节约了交通能源还能增强市民体质。目前逐渐兴起的电动自行车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色交通工具,它环保、轻便和快速,可考虑将其纳入自行车道路系统中使用,但要提高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
3.2.5步行系统的规划建设
由于现代人过分依赖汽车代步,人们的健康受到影响,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弃车步行上班,成为城市暴走一族,步行交通日益受到市民的重视。因此应完善和规划更大范围的步行道系统,结合商业中心、广场、步行街、居住区、菜市场和公园绿地等建设完整的范围更大的步行道路系统,并和自行车系统、公交车站紧密结合,让市民行走在便捷、舒适、环境怡人、安全的步行道上休闲、购物、探亲访友等,可减少很多居民坐车出行。
3.3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资源的节约
建筑物和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最大的财富,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建设规模是世界第一,但拆除量也是世界第一,建筑寿命相对较短,尽管设计寿命一般都为七十年,但平均只有二十多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规划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
3.3.1规划应有预见性,建筑布局定点应适应城市的发展
建筑的布局定点应有预见性,综合考虑,不仅应考虑当前的建设条件,还应考虑本址和周边远期发展的影响,很多房屋或市政设施建成不久就被拆除就是缺乏前瞻性造成的,这种因规划决策不当而造成大拆大建的现象在很多城市都相当普遍,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浪费了大量的建造资源,还引起很多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建筑物的布局定点,特别是在重要地段和节点的建筑布置一定要综合考虑,近远期都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只有减少建筑的拆除才能可持续积累财富,减少资源的严重浪费。
3.3.2提高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建筑被拆除、寿命短的原因除了和建筑定点布置不当有关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建筑设计标准低,建造质量差。因此不管是对大型建筑还是一般建筑,是造价高的公共建筑还是造价低的私人住宅,都要高标准设计,精心建造,全面提高建筑的质量。建筑的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安全性和可改造性不仅应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适应将来的发展要求,经得起历史考验,使大部分建筑都能成为百年建筑而不是短命建筑。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有些设计方案为了尽可能安排更多的住户和节省建设费用,小区规划和住宅的设计标准都很低,建筑密度大,绿地少,户型落后等,过不了几年这些小区就有可能又成为新的贫民区和拆迁对象。因此经济适用房小区建筑密度不能太大,建筑间距一定要满足规范要求,,环境要舒适优美,配套要齐全,为将来住宅改造和小区环境质量提升改造预留空间,避免将来被拆除的厄运。
3.3.3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要适当超前,因陋就简是最大的浪费
每年城市都投入巨大的资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很有些城市缺乏前瞻性且不重视各专业工程管线的综合协调,往往造成频繁改造和重复建设,如刚修不久的道路就不能满足交通要求,又要拓宽和渠化交叉口;刚埋下的管线,几年后又要重新铺设更大的管线等等,这种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建造资源。城市政府只注重建设效果和城市形象,不太注意建设的经济性和资源的节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绩观、喜欢搞面子工程和急功近利的意识外,主要还是受当时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建设资金不足,只能因陋就简建设这些市政设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快就不能满足需要,只能重建或改造。市政设施因其具有永久性和不易改造性,因此它的规划和建设要适当超前,既满足近期也要满足远期的需要。
3.3.4旧区保护与更新,旧建筑改造利用
旧城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最集中体现的场所,因此要重视保护旧城区,尽量减少拆迁。对确实太残破的街区进行改造要尊重历史,使更新后的街区沿袭原来的风格并和老城区协调融为一体。对旧建筑不要轻易拆除,对结构安全性差或可加固的建筑物可进行改造并赋予新的用途,使其物尽其用,尽量减少建筑资源浪费,减少房屋的拆除,对节约资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3.4其它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3.4.1水资源的节约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资源是最重要的环境容量指标,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在城市规划中要实现水的节约,就应编制合理的水资源规划,确定用水指标,限制与改造用水量大的企业,推广节约用水技术,重点开发再生水的利用,即把经过处理的污水循环利用。城市规划应大力推广雨水集储工程,提高雨水利用在城市用水中的比例,尽量保留原有水面,利用山沟、低洼地兴建更多的水库、水塘以及在河道建坝,多汇集雨水和储蓄河水等,作为市政用水、绿化用水、消防用水和备用水源等。在缺水的城市,城市绿化应以耐旱植物为主,并在市区尽量减少大面积的草地规划。建筑应考虑雨水收集等,同时市区竖向设计、广场铺地和绿地布置等要有利于降水能渗入地下,以补充地下水源。
3.4.2电力资源的节约
很多城市的市政用电和公共建筑耗能增长很快,这是由于有些城市不在细节方面重视节约的结果。不少城市盲目追求外表的形象效果,大搞亮化工程,不管是市内还是郊外,到处灯火辉煌,黑夜如同白昼,耗费大量电力资源。因此节约用电应从细节抓起,尽量减少道路建筑物、市政设施和绿化的灯光亮化,郊外的路灯应尽量少开,灯具应采用节能灯和太阳能灯,简洁耐用,维修方便。
3.4.3其它资源的节约利用
除了通过各种办法节约各种资源外,也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如阳光、自然风和地热等的综合利用。城市道路网规划应利于建筑的朝向布置,使每幢建筑都有良好的朝向,且建筑的长边应朝南,以有效获得日照。街区规划要考虑利用道路、山谷和河流等地形引入自然风改善小区微气候。南方的建筑色彩以白色和淡色为主,要多做遮阳设施,减少热辐射和制冷能耗。居住区要推广使用大阳能热水器和地源热泵制热技术等。城市环保和环卫等工作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强调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如采用中水利用、垃圾堆肥、白色垃圾收集、工业垃圾循环、垃圾填埋减量等方法循环、集约利用各种废弃资源并减少垃圾运输能耗等。
4结论
综上所述,规划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我国各种资源紧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精心编制资源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对建设节约型城市、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实现资源节约目标,不仅要将节约型城市的理念和核心内容渗入到城市规划的宏观和微观的各个环节,还需要从技术、体制、公众参与、政策和法规等环节中加以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城市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相然.城市化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李念之.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J].理论前沿,2006,2.
[4]赵宝江.节约型城市建设从规划做起[J].建设科技,2005,3.
[5]俞军,李道芳.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