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壶瓶山镇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何建设营造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小城镇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特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4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来,会议明确今后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壶瓶山镇社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为推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小城镇发展,为实现“十五”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小城镇科学发展观,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变革性发展:但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盲目地照搬照抄,未能突出地方特色,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下面就以“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为例,探析如何因地制宜,提高小城镇品位,把壶瓶山镇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国策下的、有地方特色的山地式生态小城镇。
  
  1 概要
  
  壶瓶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距石门县城110km。壶瓶山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青山系,地处湘西北和鄂西南鹤峰、五峰交界地带,主峰海拔2098.7m,为湖南第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
  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壶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壶瓶山镇现己进入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列,先后被省里确定为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湖南十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建设单位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目标单位,同时被列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单位之一。
  壶瓶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北望滚滚东去的长江,南观烟波浩渺的洞庭,西连万壑千山的武陵源,东临三国名城荆州,壶瓶山正处于中心大本营的位置,使长江三峡、石城荆州、世外桃源夹山寺、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从而形成中南山、水、石、林、园的大旅行框架。
  壶瓶山外部交通非常便利。常德机场、张家界机场分列左右,焦柳铁路、石长铁路交汇于石门,G207国道擦边而过,省道S303纵穿壶瓶山镇;内部有泥江、泥南等多条便捷交通联系通道。
  
  壶瓶山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至2001年底,辖4个集镇(泥沙、江坪、南坪、中岭)和1个林场(东山峰林场),全镇总人口41384人,总面积785.8km2: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c90年可比价)6940万元:镇区建成区面积43.5hm2。城镇人口5095人,人均用地85.4m2。
  壶瓶山镇当前城镇建设未能充分展现自身区位、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缺乏本土民族城镇独有的特色。
  
  2 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
  
  打造山地式生态城镇景观,树旅游城镇形象品牌,创土家文化古镇,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壶瓶山镇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城镇建设目标。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人实际,切实解决壶瓶山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抓住机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活跃城镇经济,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市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调整改善城镇职能,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全面配套建设,体现民族乡的风采与特点。提升城镇品位,美化城镇面貌,通过对土地和资源的整体规划,保持规划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特色与创新
  
  为了更好指导和服务壶瓶山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次规划修编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思:
  
  3.1 山地式生态城镇发展模式――组团状城镇结构形态
  城镇的魅力源自城镇的特色,城镇只有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个性,才能产生吸引力,才能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壶瓶山镇区(泥沙古镇)位于青山环抱之中,渫水穿镇而过,古镇依山伴水,山、水、城、人和谐共生。规划充分利用该镇独特的自然环境,依据山域地城市学、生态学等理论,综合各种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积极探索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布局模式,形成“一心(泥沙古镇)、一带(渫水风光带)、四片(东汉大洒店、大胜、楠树坡、望月湖)”的城镇布局结构,构筑“山、水、城”相问,有机生长的组团式城镇空间形态。
  
  3.2 深化规划成果,突出可操作性――方便管理的规划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针对规划实施难的问题,特别是小城镇一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小城镇总体规划“宜细”。本次规划按控规深度将镇区建设用地分为84个地块,对各地块开发强度及设计导则,作出定性定量控制;同时提出空间管制理念,将镇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域进行控制,并明确其控制范围与建设规定。使规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3.3 应用城市设计理念,营造与山水共生的生态家园
  城市设计是城镇的全方位设计,是一个城镇社会文化氛围、特质形体空间及其形成运作的复合表现学科。其直接目的为从改善空间环境质量入手,保证社会生产生活动得以高效优质进行:间接目标则通过改善城镇环境形象,营造城镇特色,达到促进和振兴城镇经济的目的。该学科是建立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的,是总体规划在空间界面的升华。
  (1)城镇整体空间形态设计
  从整体出发,追求人、建筑、城镇、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充分利用其独特自然地理风貌,将泥沙古镇片、东汉大酒店片、望月湖片、楠树坡片、大胜片与渫水河、潘家包生态园、白马岭生态园及周边群山有机融合。营造城在山中、山在绿中、城中有水的山地生态城镇整体空间形态。
  (2)景观节点设计
  城镇景观节点是区域景观的起止点与核心,是反映城镇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规划重点控制黄虎港大桥、渫水二桥(新建)、商业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望月湖等节点,对其环境、建筑、标志、小品、雕塑进行精心设计,塑造城镇形象特色。
  (3)景观轴线控制
  对镇区有代表的山头(簸箕山、打鼓台、文峰山、猫儿岭、张家山、潘家包、白马岭等)按远、中、近三个层次组织,使之与主要景观节点保持视线的畅通,同时加强渫水风光带、车溪风光带、锦斋路林荫道及绿地系统的定量控制。
  (4)城镇文化设计
  为使城镇获得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规划在望月湖、楠树坡兴建土家风情园、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修复泥沙古街、恢复泥沙八景(虎港春潮、庙潭观钓、狮头卧波、东山虎啸、虎

窝雉啼、文峰夕照、神寨钟声、磨岭枫红)等建筑布局,充分尊重地形地貌,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利用地方材料,突出土家古镇的文化韵味,丰富城镇文化内涵。
  
  3.4 新科学、新技术应用――变传统规划技术为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决策、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教育。改变以往单纯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因CAD技术仅被用来提高绘图效率,对规划分析和信息管理作用较小。本次规划采用国内新兴的MapGIS、Supet Map等GJS系列软件辅助设计成图,通过对用地坡度、坡向、高程等分析,为用地选择、用地布局及道路、排水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城镇空间形态、视觉通廊、建筑高度、建筑容量等进行模拟,验证控制指标的合理性,实现空间数据可视化,空间对象和其属性数据的关联,实现了一系列的空间分析,有利于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山地生态城镇形象奠定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壶瓶山镇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壶瓶山小城镇建设应定格在“山地式生态小城镇”上,把节约资源、集约经营、保护环境、造福后人作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决不因为落后,急于加快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小城镇资源和环境,加强调控,强化管理,努九建设生态小城镇,只有建立生态小城镇,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城镇生态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环境、资源、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使小城镇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
  [2]汤铭潭,宋劲松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
  [3]王士兰等主编,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4]高文杰等主编l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
  [5]张斌,杨北帆编著,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肖敦余,胡德瑞著,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文剑刚,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论研究,城市规划。2000,2。
  [8]一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小城镇建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