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峡库区万州滨水带传统特色街区及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剑锋

  摘要:本文从万州传统街道特色、传统建筑特色这两方面入手,分析万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街道、建筑空间形式,探讨万州传统特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以继承和发展独特的三峡文化,创造更好的三峡人居环境。
  关键词:万州滨水带;历史文化保护;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048―03
  收稿日期:2006―03―30
  作者简介:袁剑锋(1975―),女(汉族),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助教。
  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万州城市格局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总体景观层次目前已初具山水城市格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几个移民新区,凸现了三峡移民新城的独特风情。但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前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管理,使一些地段用地开发强度过大,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保护措施不力,造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受损。
  万州城市山水风貌建设离不开对三峡库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一个没有历史渊源、缺少文化特色的城市建设是单薄、肤浅的,对于万州已有的历史文化应积极地给予保护和发扬,部分将被淹没的应尽力抢救,以保护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使未来的新城建设具有历史文脉感。
  
  1 万州滨水带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万州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192年)设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巴文化发源地,是一个源远流长、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沉淀的古城。先后有黄庭坚、李白、杜甫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批重要历史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区内尚有万州古今十景:西山夕照、鲁池流杯、仙桥虹济、峨眉磺月、拳洞永帘、金岛印浮、都历摩天、天城倚空、翠屏双塔、西山钟楼。万州地处三峡风景旅游服务中心,是三峡的中心城市,整个城区依山傍水,既有山城之巍峨,又兼江城之秀丽。
  
  1.1传统街道的特色
  万州特有的地理、地貌决定万州老城街道狭窄,坡度大,段落之间的节点形成居民聚集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具体表现在:
  1.1.1临江街道与地形
  城市街道的走向,基本上与用地条件一致――顺着等高线的方向延伸。在顺长江的方向是城市的主干道,从东到西,贯穿城市。而在垂直或斜交于等高线的方向是城市的支道。坡度较大的地方,支道往往由阶梯道路组成。
  1.1.2临江街道的发展
  城市临长江岸边的区域,因历史上所沿袭过来的交通、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等原因,形成了传统的商业街区。这些街道也往往是城市的主街。旧有的商业街,仍保留了传统的格局,石板铺路、自由转折、比较窄小,两旁建筑大都还是传统民居。近年,由于商贸和旅游文化的发展,这些临江的传统街道,自发地恢复为繁荣的商业步行街。
  1.1.3街道空间形态构成
  三峡库区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态,较之平坦用地的城市街道主要不同点在于街道的高低起伏和坡度变化。因此,其街道的空间形态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坡道;一种是阶梯。坡道一般用于比较平缓的坡地,阶梯用于比较陡峭的山地。万州城市的道路中,两者接合使用比较多,特别是城市有了行车的要求后,城市的主街和交通运输性的道路,大都是坡道。而小街小巷,或高差比较大的主街之间,是阶梯道联系。
  
  1.2传统街区建筑特色
  万州是一个具有浓郁殖民文化色彩、码头文化与商埠文化并置,由干栏式、四合院式、欧洲古典式三大类建筑组构的、有着山水园林城邑风情的城市。从民居建筑文化看,万州建筑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发展时期,而这每一时期的民居文化,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
  第一阶段:三峡地区本地域民居发展时期称为土著建筑文化自源自发阶段,这一时期,是三峡建筑文化最具地域特色的时候,这时主要有”干栏式”,也即是万州人称为的“吊脚楼”建筑。吊脚楼顺山就势,倚岩靠坎而就,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通气性能好、防潮隔湿等特点,所以沿续千年而不断,这体现出了三峡人生存智慧和与自然环境相融优选的结果。在万州,当时主要分布在驷马桥至岔街子、南门口至东门口等长江沿岸。
  第二阶段:公元前376年,秦灭巴蜀建巴郡后,大量移民入川定居,三峡建筑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四合院建筑形式进入了三峡,在清代至民国初年,万州四合院建筑形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万州四合院主要分布在柑子园、两层桥、水井沟、朱家坪、天德门、大巷口、药王巷、何家沟、吉祥街、兴佛寺等地。
  第三阶段:?861年的洋务运动兴起,使“西学东渐”维新思想等明显呈现,万州在1902年也被辟为四川继重庆后第二个对外通商口岸,国外传教士、商人纷纷前来,西式建筑也纷纷登陆万州。1925年至?928年,万州先后修建了13条马路,新建街道两旁均是西式建筑风格。
  
  2 万州滨水带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滨水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有机开发相结合,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地域景观特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通过制定适合万州城市特点的城市滨水旅游发展战略,保护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风貌和地域景观特色,不仅可以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而且也可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1淹没区的保护
  对具有建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和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代表性古建筑,应予以重点抢救和保护。其中首批位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线以下,包括名人旧居、烈士遗址、学堂旧址、公所会馆、商铺店家、客栈旅舍和娼寮勾栏等七个方面的?9处古民居建筑,政府已于2002年10月底前开始实施整体拆迁和抢救。
  
  2.2非淹没区的保护规划
  2.2.1街道格局的保护与发展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城市格局。三峡库区城市传统的街道体系,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城市构成、发展与自然地形相结合的特点。在新的滨水旅游资源开发中,虽然大面积保护或重建传统街道格局是不大可能的,但可以在某些适合的地段采用传统街道的构成方式,运用现代的技术,规划、设计出具有三峡特色的滨水街道,促进万州城市滨水带旅游业的发展。
  2.2.1.1可以通过步行道的建立,使河流景观更具可观赏性,亲水性。步行道通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步行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从步行的角度来寻找和欣赏历史文脉的机会,用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2.2.1.2沿街建筑配合。除了保护沿途环境中的历史文物及遗址,还对传统建筑根据不

同的情况进行保护、复原和改造立面。而且结合历史环境保护和绿化建造一些新的纪念物,使历史文化步道沿街建筑的店面和围墙在空间上和风格特色上相互配合,取得整体效果。
  2.2.1.3公共设施、小品的配置。在步道系统绿地中间布置精心设计的座椅、标志、导游栏板、路灯等小品,其风格要具有典型的三峡特色。同时对沿街店面、道路铺装和招牌幌子等进行传统风貌的恢复工作,使得整个历史文化步道不但成为环境优美供市民休闲的场所,而且风格完整统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2.1.4行道与绿化结合。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路边和街角空地设置小型绿化,在环境设计中注意三峡本土乔、灌木的种植与步行系统中车行、步行、店铺出入和游人休憩功能的结合,同时尽量衬托美化历史建筑,形成良好的欣赏历史文化的空间环境。
  
  2.2.2街区建筑的保护与重建
  根据历史街区保护的法规与原则,并结合万州的实地情况,其街区建筑的重建与保护可以综合采取以下的方式:
  2.2.2.1立面保护及重建万州一马路的建筑大部分是砖石、砖木结构,结构的原状容易保持,外观立面的形式保存相对就容易些。对于非常具有文物价值但又位于淹没线以下的建筑可以进行整体搬迁,以保护其原始风貌。而对大面积的不能通过搬迁进行保护但又具特色的建筑则可以通过重建的方式使古老的建筑重又获得新的生命。
  2.2.2.2结构保存 对于吊脚楼等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采取只对内部进行改造的方式常常行不通。木结构由于潮湿腐朽,必然不断地修补,必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所以采用结构保存的方式比较适合。
  2.2。2.3局部保存 由于大巷口、药王巷等地的四合院建筑再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立面保存或结构变更做法仍给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可采用局部保存的方法,即对旧建筑采用部分或局部复原。
  
  3 结束语
  
  万州滨水带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程,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历史文脉的万州是万州人的历史重任,万州也正按着融合山峡历史文化、别具一格的山水城市规划目标逐步实施,我相信万州滨水带历史文化街区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万州区情[R].重庆市万州区委研究室.
  [3]李剑锋[DB].古民居情结之二―不惜代价留文脉.
  [4]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M].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