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形体设计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形体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独到的形体能给建筑倍添色彩。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有必要对环境负责,与环境产生互动关系――从环境中来,到环境中去。因此,建筑形体设计可以从环境中吸取构思依据,达到与环境共融的目的。
关键词:形体设计 自然环境 建构环境 人文环境
引言
建筑是功能与形象的结合体:功能决定形体形式,如同容器的形体满足功能要求是首要目的;形体是外在最感性的形象,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合适的形体不仅能恰当担当建筑的功能载体,同时还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筑环境,按照不同范畴可以有不同分类,本文按照环境的存在形式主要划分成三种:自然环境――大自然客观存在;建构环境――建筑周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人文环境――地域文化。
好的建筑,应该从环境中来,同时又可以回到环境中去,建筑应努力融合于环境的整体气氛中,自然协调。建筑形体设计,可以通过周边建筑环境来寻找激发点。本文以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大概谈谈建筑形体设计如何从环境中吸取构思依据。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等等,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随着日月更替而不断变化,在稳定的规律变更中偶然带有突发性。从自然环境出发考虑形体,不仅从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上让形体适应不同的环境特点,更要尝试利用自然环境赋予的丰富材料来演绎建筑的形体。
谈到从自然环境出发,不能不提及以“有机建筑”理论为思想的赖特的作品: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赖特的建筑风格中,房屋的体形时而复杂,时而简单,木和砖石是经常被使用的材料。自然界是有机的,建筑来自于自然,房屋应该像是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1]。
流水别墅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郊区的一个小瀑布上方,最大特点是每一层楼板与栏墙连成一体,大小及形状各异,支承在墙和柱墩上并向各个方向悬挑出来。外挑平台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周围空间,与大自然形成互相渗透的格局。横墙洁白光亮,竖向石墙粗犷暗淡,方向、颜色、质感的多重对比,配合随时变化的光影,体形显得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整个建筑就像是森林中的一部分,虽由人工,宛如自然。
图01
西塔里埃森是赖特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附近的沙漠上修建的一处为了冬季使用的居住和工作的总部。为了适应炎热少雨的气候,西塔里埃森用当地的石块和水泥修筑成厚重的矮墙和墩子,再用可以灵活移动的帆布覆盖[2]。粗糙的乱石墙、木料和白色的帆布等让建筑形体呈现一种不拘形式、充满野趣的形象:它形体舒展平缓,材质上模拟当地环境原有景色,同当地自然景物互相匹配;它低调沉寂而不夸张,甚至第一眼看上去有点惨淡的景象,似乎在向人诉说着荒漠的悲凉。整体形体让人感觉建筑本身好像沙漠里的小石堆群落,只是局部带有人为加工,不仔细看的话,区分不出来哪里是建筑,哪里是自然石堆,一切仿佛都是从那块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图02
不管是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对照,还是在自然环境中再创造新环境,只要能从解读环境中寻找依据,哪怕只是很简单的出发点,都有可能给设计带来亮点。
2建构环境
建构环境,是早于目标建筑存在而存在的客观事物,在这里指的是建筑周边环境的建筑物、构筑物。从建构环境出发,学会如何让建筑跟场地的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发生良好关系,建立对话,延续、撞击、融合等各种关系需要视乎具体情况来加以选择。总的来说,是一种新与旧的关系。
在历史传统中发展起来的环境,任何一种新元素的加入,或者旧元素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影响人们对已有环境的辨认,甚至让人觉得那是对旧环境的破坏。在历史环境中建造新建筑,要尽量使新的部分融进历史中去。比较好的例子有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以及巴黎卢浮宫新建部分的玻璃锥体。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以其独特的形体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不得不惊叹贝聿铭的构思之精妙。场地有两个重要的建构环境――国家艺术馆西馆与国会大厦。为了与西馆东面形成良好关系,以及照顾北面道路及对面建筑,贝聿铭把场地沿对角线分割成为两个三角形。为呼应具有19世纪古典风格的艺术馆西馆,站在西馆东面广场,呈现眼前的是东馆严格按照轴线对称的左右两侧塔楼以及处于新旧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塔楼的“塔尖”。整座建筑形体表现出干练的线条美,同时带出合适的体积感,很好地演绎简朴、纯洁的建筑形体,彷如一座生动的雕塑品。
图03
巴黎卢浮宫新建部分的玻璃锥体,以其打破旧有建筑造型的冲击力,赋予空间新的感受。金字塔所在的地方,是作为地下新建部分的一个标识构筑物,同时带有交通与采光的用途。有别于周边建筑厚实粗糙的整体质感,棱锥体采用了透明玻璃与钢架,通体轻盈剔透,在充分展示时代性的同时,减少了新建体量对背景造成的压迫感,同时使旧有的背景获得最大程度的保留――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旧有环境,旧有环境的映像则隐隐约约地附着在玻璃上,玻璃锥体似有非有,新与旧构成了既分又合的关系,碰撞中产生有趣的火花。
图04
新与旧的对话,建构环境为新建筑的构思带来依据,新形体同时也为场地背景注入新的活力与诠释。重点应该是新旧之间平衡点的把握,新建筑形体在尽可能尊重历史氛围的同时应该有可识别性而不过分张扬,和谐共存才是理想的状态。
3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概括又相对抽象,同时很容易切身感受到,简单来说是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经过长久发展而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为了避免千篇一律,遗失自我,建筑设计有必要认真了解自身的地域文化,并尝试从中寻找设计依据。对现代建筑的反思,在如何把地域文化融会到设计中去,走出一条属于场地特有表现力的有当代特色的地域建筑的道路,查尔斯.柯里亚以及伦佐.皮亚诺,展示出耐人寻味的魅力。
斋浦尔艺术中心有着明显的印度传统文化印记,建筑形体基于古老的宇宙观,对9个正方形的曼荼罗加以演化,并以古斋浦尔的城市规划作为原型。建筑本身被分解成为9个独立的组团,分别对应特定的星座和属相。为了和这个城市的文脉取得某种关联,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古老和现代概念的奇妙结合体:它的创作灵感却来自古代的天象学,一种包含九大行星的曼荼罗形制――在这里,建筑被看作成为宇宙模型;建筑方格平面的局部扭转,更让人联想到古斋浦尔城市规划的原型。查尔斯.柯里亚从民间建筑和建造技术中吸取精华,广泛使用地方材料,作品高度体现当地历史文脉和文化环境,富于艺术性和人性,展示普通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3]。
图05
特吉巴奥文化中心位于努美亚的东部一个植被茂盛的小半岛上面。文化中心的形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仿照卡纳克地方村庄茅庐而用钢筋加固的胶合木笼――“箱体”;为了再现当地人们居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串连十个“箱体”的带状“街道”。伦佐.皮亚诺从当地的棚屋受到启发,提炼出其中特色――木肋结构,并以此为母题构成文化中心[4]。建筑形体虽然像是还原出来的一个小村庄,但却是经过提炼,并结合现代材料与技术,给人的感觉既熟悉又新鲜。另一方面,基于场地的历史经历――殖民地,特吉巴奥文化中心还蕴涵了对争取独立不懈努力的本土居民的战斗精神的赞颂。由内而外地将当地民俗文化反映在建筑形体上,无不体现皮亚诺对当地文化的充分理解。
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历史、经历、变迁、文脉,本质上也是人们的生活。从人文环境中寻找形体设计依据,不是对乡土形象的感情用事的模仿,而是深入精神的意旨,对人文环境的重新诠释。
4结语
建筑形体设计从建筑环境中索取依据,使建筑跟环境达到一个和谐共融的良好平衡。作为“容器”,建筑形体还是要以满足建筑功能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为了形体而设计形体。本文对建筑环境的分类只是基于分析需要而划分,建筑环境本身包含丰富多彩的内涵。建筑环境通常都是多方面对建筑发生作用,就像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他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吸收了印度传统建筑技术中符合生态思想的合理内核,将之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较好地解决了干燥气候下建筑的遮阳和通风,同时也糅合了传统印度的建筑精神、宇宙观念等。因此,本文提出的形体设计方法,其实是综合多种环境依据的构思过程,只是某种环境元素会因应具体方案的立意需要而有所偏重。
参考文献
[1]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5-107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1-103
[3]查尔斯.柯里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刁远纯,胡玉玲.建筑的地域性及其结构技术表现[J]. 建筑与文化,2009,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9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