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厌学;留守儿童;素质教育
  摘要农村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要发展好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困扰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才能真正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水平还很低,近几年虽有所改变,但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施陈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诸多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现状一:素质教育――水中望月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但是,素质教育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还是一个很难落实的“口头教育”。这是因为: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一是教师人员总量偏少,由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导致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来此从教,数量有减无增。二是缺乏专职教师,音、体、美等课程教师数量少,此类课程大多数由语数教师兼任,多数教师缺乏艺体类的专长,因而敷衍了事,或改上语文、数学。
  其次,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思潮,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轨。农村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年纪小小就外出打工,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现状二:德育工作――空中楼阁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工作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二是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三是农村地区德育基地缺乏,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大。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直接导致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
  现状三:教学方式――老调重弹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方式。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体系,体验过程,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获得课程资源较难,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即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多是局限与大量的问答式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
  现状四:厌学情绪――日渐严重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一切的不良心理现象。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习兴趣弱,缺乏主动性;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差进而辍学。学生厌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在因素:
  西部农村地区厌学学生中,一部分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烈,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往往有偷懒取巧之行为。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疑难、考试成绩不佳,受老师训斥、冷漠,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某些诱惑之后,厌学心理随之产生。也有一部分人的智力相对不高,在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及同龄人,他们在学习上不讲究方式和方法,随着就学年级的升高,学习门类增多,内容加深,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成绩总跟不上,又受到升学及家长的压力、责怪,同学及老师的冷面相视,厌学心理更加突出。
  (二)外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失衡造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2、社会上的不正风气,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
  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侵蚀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却疏于学习、及时充电,新课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仍然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体验,只顾完成授课计划,草草了事;复习课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抛放重复性、机械性练习,强行占用学生休息和娱乐时间,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2)师生关系不融洽。部分教师没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共同寻找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而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
  现状五:“留守儿童”――情感荒芜
  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以后,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同样困扰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学业失教。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老人们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督促、检查一筹莫展。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亲情失落。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绝大部分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常觉亲情失落,感到特别孤独。
  3、心理失衡。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且正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让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和任性,甚至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4、道德失范。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为师生“减负”。

  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制度,不要让高考成为素质教育的门槛。
  第三,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对策二: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小学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
  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工作。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在德育方法上,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平等的、在德育途径上,要注意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班主任通过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任课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里生态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文化服务、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帮困、文明共建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对策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狠抓学习立师德。一学理论,提高认识。落实学习时间,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二学先进,引领前进。组织收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三学礼仪,提升气质。践行礼仪教育要求,提升人文素养。
  加大培训树观念。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锤炼师能育精英。坚持专家引领,拓展教师视野;开展教学沙龙,引导同伴互助;组织教师讲坛,推广优秀成果。
  对策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消除学生厌学情绪,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怕学习枯燥艰苦,觉得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2、制定合适目标,不断激励学习。
  帮助厌学学生制定一些恰当的原则性目标、具体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等,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对策五:关注“留守儿童”,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信息。
  2、建立“代管家长”新机制。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扮演好两个角色:即老师、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家的温暖。
  总之,加快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3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