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绿色建筑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阐释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绿色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推行绿色建筑可以促进城镇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城镇化作为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城镇化人口增至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预计今后30年,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城镇化将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平均每年约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将可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很多发达国家百年发展的道路。按此推算,到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一个难以遏制的造城运动将继续强烈地推动我国现行城市体系的巨大惯性发展。
但是在另一方面,规模巨大、速度惊人的空间生产又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表现为迅速消失的农地资源、惊人的煤电油运耗损、大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和不断扩大的工业区、居民区等,这些都将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因此,当务之急,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模式探寻一条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图1 中国城镇化进程图示
2 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相伴
城市,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建设用地,需要大规模的电力、优质能源及大型的集中水源供应,而且人均耗能、人均用水和集中产生的垃圾量要比农村大得多。我国紧凑而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其中,与城镇化建设相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反映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水危机和城市灾害的频发等方面。
2.1 资源消耗
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和经常使用的物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城市化的资源消耗,主要是指城市建设尤其是建筑对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能源、森林等的消耗作用及其影响程度。
从2007~2020年,预计城镇化率每上升1%,建成区面积就要增加1000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相应就减少了400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矛盾越发激化。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且现有的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建筑。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测算,建筑在整个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50%的全部能源。因此,要缓解城镇化建设资源消耗的问题,建筑节能是关键。
2.2 环境污染
城市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集中场所,在利用和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产生大量废弃或有害的污染物质,使城市环境的构成与状态受到破坏和污染。
在城市中,大量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使我国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据统计,在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此外,城市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也相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大幅度增长。除了生活垃圾,城市中的工业固废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均来自于城镇化建设。
2.3 淡水危机
城市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使水资源本来就严重匮乏的许多地区供水就更加紧张。目前我国城市中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够,通过下水道系统流入江河湖海,由此加剧了水体的污染,降低了城市的供水能力。水污染和地表水资源贫乏,加速了对地下水的掠夺式开发,全国各地的淡水资源渐临危机。
2.4 城市灾害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受风、雨、雪、雹、水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明显降低了,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规模大,且高度集中,因此,在面对地震、火山、流行病、传染病、车祸等城市灾害时,所造成伤害的风险也增加了。
3 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期待。2004 年8月,国家建设部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的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即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将建筑物与环保、高新技术、能源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概念,而且还上升成为了一种生活观和价值观的体验。
3.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1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绿色建筑是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和建筑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使建筑及其城市的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的利益。绿色建筑能够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并想方设法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并防止污染。绿色建筑和常规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 %~75 % ,最好的甚至能够达到零能耗。
3.2.2 环保
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利用自然,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对气候变化进行自适应调节,使室内环境品质如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自然采光、隔音等得到大大提升。绿色建筑还能使周围环境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和土壤,避免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并通过尽量保持或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
3.2.3 健康、舒适、安全
绿色建筑还强调健康、舒适、安全的结构布置,朝向、形状、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和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宜人的周围环境,其内部与外部采取了有效连通的办法,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
3.2.4 地域性、可持续性
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土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在风格上追求是本土化,而不是选用一般建筑商品化的生产技术,使建筑随着气候、资源和地域文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此外,绿色建筑还可以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能耗,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4 绿色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推广和评价标识机构等的逐步完善,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绿色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确保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既体现了绿色平衡的理念,也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高度统一。同时,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此外,由于绿色建筑能够较好地改善室内外的环境质量,使人们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比例,从而确保了城镇化建设从硬件设施到人文关怀,都能够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
4.2 创建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从绿色建筑的内涵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不但关注建造的经济成本,更加关注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绿色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它通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环保生产,为社会创造了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节约型生活方式。同时,绿色建筑对保护自然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4.3 实现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
进入“十二五”,即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国家对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目标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根据我国建筑节能第二阶段的目标,从2010年起到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平均节能率将要达到65%,而在我国的局部地区还要达到更高的标准,这也意味着在今后15年内,一些建筑的节能率要达到75%标准。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地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挖掘建筑节能的巨大潜力,通过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使建筑能耗不断下降,获得更好的节能减排成效。
4.4 促进住宅产业的科技创新
住宅产业是房地产的关键领域,也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现今我国住宅产业的薄弱环节是提高住宅品质、降低消耗、减轻污染,而解决这些薄弱环境的途径就是在住宅产业里面解决资源节约模式,走一条绿色道路,即发展节能省地型的绿色住宅。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将影响住宅产业的发展,并对住宅产业提出了更高品质的要求。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迎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必然会在技术、产品、环保节能等方面不断地促进住宅产业的科技创新,以获得关键技术的支撑。
5 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照欧美国家经历工业社会发展的城市建设痛苦经历与经验教训,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再重蹈覆辙。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本着和谐共生、健康安全、永续发展的宗旨,提高我们把握命运的科学能力,约束人类无度的行为,控制对资源的低效益消耗、浪费和过量的攫取,拓展新技术,鼓励创新,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相信我们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规划更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社区、绿色城市,一定能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2010[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2011[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 仇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7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