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关键字:思维能力;培养
  Abstract: It needs a long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process for students’ primary logical thought ability, the ability needs to be executed consciously in the teaching course. When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obey the students’ preceive regul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gain knowledge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就说明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遵循学生认识规律,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
   心理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达到乐、学、练的结合,思维与想象的发挥,在适宜的意境中,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思维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教具、灵活多样的课件或网络来引发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10-3+5=□时先用课件演示10条鱼,游走3条,又游来5条,让学生观察。生动活泼的画面,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思维,使他们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二、动手操作,培养思维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借助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可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育家霍姆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是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多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例如,在教学“24+9=□”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有的从9根里拿出6根跟4根凑成10,有的从24根里拿出1根和9凑成10,无论是哪一种都使学生对“凑十”的计算方法有了感性的认识,形成“凑十”的表象,从而促进对“凑十法”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由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创设情境,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手段,通过学生的看、听、做、说,不断丰富感性经验,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表象,而表象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概括性,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是儿童理解的关键所在。
   三、借助插图,培养思维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配画了大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插图,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充分地使用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小学生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课本中有些插图,不仅客观地反映了生活中的问题,还为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提供了形象支撑。学生通过看图解决问题,不仅能培养直觉思维,还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13页1题的插图,算式9+4=□,图中有9个红方块,4个黄方块。利用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这样想:把4个黄方块分成1个和3个,9个红方块与1个黄方块合并成10个,10个再与3个黄方块合起来一共是13个,这样借助插图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三年级(上册)第84页第6题图中呈现的问题形象地再现了生活原型。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容易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题目,便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甚至更有学生不再需要画图,只需置情境于脑海中,直接解题。
   四、语言表述,培养思维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思维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同样,离开了语言的思维,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教授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着的,语言获得发展时,儿童的思维和智能就能推进到更高水平,所以语言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智能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在学生看图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材料,充分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这样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3+9=□、5+9=□时可先让学生口述9+1=10,再让学生口述3=2+1、5=1+4通过表述让学生悟出9+几的凑十法。又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让学生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分析题目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题意,交流思想,不仅明晰了解题思路,还丰富了自己的数学语言,养成用书语言的习惯,这种训练简单易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语言的表述,既能学习好的思维方法,又能反映出思维过程。让学生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不仅有利于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比较中培养思维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教学法把知识区分开来,把两道或几道相似的题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清楚题意与题类,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例如(1)、“草地上有12只白山羊,5只黑山羊,白山羊和黑山羊一共有多少只?(2)、草地上有12只白上羊,5只黑山羊,白山羊比黑山羊多几只?在这两道题中,它们的条件没有变,只有问题发生了变化,问题的改变只有一两字之差,这样,学生会弄错意义,解题思维混乱,在解答前我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回答。学生通过异同点的比较进一步了解到两题的联习与区别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活跃了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狠抓发展思维这一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