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生态城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的加速发展。带来了各种复杂的矛盾,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物质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这时人们开始怀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去,渴望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复杂的矛盾,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物质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反而,人们开始怀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去,渴望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概念的提出
   面对世界人口向城市集聚与城市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矛盾以及工业化追求的经济效益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矛盾,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而真正进行有意识、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987年前苏联科学家亚尼科斯基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至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则开始真正走向其实施阶段。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蕴涵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强调三者和谐统一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以下三层内涵:
   1、社会生态化,即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类有自觉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安全的社会环境;
   2、经济生态化,即经济高效。主要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经济发展上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努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3、环境生态化,即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主要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保证人类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然而目前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意识偏差。不少地方决策者一味强调工业产值的增长,忽略对环境的治理,致使城市环境严重污染。这类现象在各地相当普遍,其关键原因在于人们急功近利的短期意识,如一些领导只追求“任期政绩”、一些群众只注重眼前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这种认识如不加以纠正,生态城市建设便无从谈起。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近年来城市用地规模急剧增长,人口也剧增。大量进城人员使城市的交通、供水、电力、通讯、学校等基础设施超负荷,城市的用地紧张,容积率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3、缺乏建设理论。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目前纷繁的理论观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走了一些弯路。比如,“绿色沙漠”现象就是绿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误区,简单地认为“树+树=森林”,不考虑生物多样性原则,削弱了城市绿地本应有的生态效益。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态城市所追求的目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思想,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宣传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战略意义,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通过广泛的教育,使市民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付的环境责任,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自觉规范生产和生活行为。
   2、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口数量和结构的管理上要遵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以调节其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适度建设包括空中、地面以及地下为一体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网络;广泛采用生态建筑,使建筑达到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目的;加强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以及排水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3、加快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根据我国国情,加快符合我国城市建设具体情况的理论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比如,要走出城市绿化建设中“绿色沙漠”的误区,合理完善的建设城市绿地的理论体系和因地制宜的实施方案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明确城市的绿化应该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从改善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出发,才不会单纯的“为绿而绿”。
   4、完善生态城市应用研究的技术、资金保障体系。我国应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健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科技队伍,依靠科技进步来保证生态城市发展和建设。例如,生态工业园、生态建筑、太阳能利用技术、干旱地区的节灌技术等的研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其资金来源建议国家设立生态城市研究专项基金,建立有效的生态适用技术研究开发机制。
  
   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系统进行。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逐步形成自然环境优美,经济系统高效,社会系统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我国城市和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造福后代。
  
  参考文献
   [1]辛嘉楠, 欧阳志云. 浅谈“生态城市”[J]. 中国城市经济 , 200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0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