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设计中的独立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设计中的独立精神,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综合各方面合理的建议下,最终通过设计手法实现其设计理念。就此从外部及设计者自身出发,进行探讨。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独立精神、设计创新、影响设计的因素
  
   现实情况
   近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是惊人的,无论速度还是规模都是世界历史上鲜见的。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建筑的建设量进一步加大。建筑师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近些年,我们能看到的本土建筑师的优秀设计作品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大规模的建设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每一个重量级项目的公布,本土建筑师更多的是扮演着配合的角色。2008年是中国载入史册的一年,奥运盛事让国人在世界舞台上成功的展示了自己。这一年里,顶级的设计大师们来到了中国,库哈斯、诺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赫尔佐格等等在中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建筑奇迹,在这光辉的背后,中国建筑人的角色却显得如此尴尬。在好莱坞2009年的灾难巨片《2012》中,“中国制造”拯救了人类,这一标签更加在横扫世界的金融风暴中显得如此鲜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优秀的似乎只有在工地忙碌的建筑工人。
  
   建筑设计界各方面也对此种局面进行了分析,不同的声音有几种。诸如声讨中国建筑师没有创新能力,设计观念陈旧;声讨建筑教育制度的落后和畸形;建筑行业的唯利是图以及建筑师群体不思进取,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等。中国建筑师不缺乏创新的激情和动力。缘何中国本土建筑师自建国60年来也未有一人能跻身于世界建筑大师的行列?
  
   整体环境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成果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在当下社会,建筑设计行业最常见的状况就是“抢”,要抢时间,要抢工期。往往一个方案有立项到建设,不到一年。如此短的设计周期,任凭任何高水准的设计师也不会有时间进行周全的考虑,当然在总体环境都是如此的情况下,在利益与品质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至少要保证利益,也就是设计单位的效益。而设计单位接到了时间比较宽裕的设计任务的时候,通常的做法又是什么呢?将这个任务暂时放放,把精力先放到急于给出成果的案子上,待到马上要交付设计成果的时候,再抢出一个方案来。整个社会的浮躁,造就了如此的设计流程。设计师在如此的流程中如同加工厂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没完没了的任务量,连休息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何谈设计的独立精神?于是设计精品鲜见也在情理之中。
  
   对设计的干预
   在设计过程中,又有诸多设计师所不可控制的因素,这些都是外部环境对设计师的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技术上制约之外,还有些不可扭转的干预。投资方对建筑师的控制是其中最为主要的。这种情况又分为了两种情况,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目前社会流行着一种媚富的价值观,即“有钱就是大爷、钱就是一切”云云。如此,当投资方介入设计时,设计师的工作便似乎变得扭曲了,由于群体性的媚富或媚俗的价值观导致的专业的领导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处于投资方的立场,而在设计中专业领导似乎也只在把握工期及设计人员的服务质量,在成果方面,只要甲方认可即可。这种态度导致的结果就是设计投资方的审美水平直接决定了设计成果,在方案过程中,建筑师有限的控制力无法扭转这一现实。其根本原因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只扮演了懂专业知识的“制图工具”,其工作实现的是投资者的“理想”。往往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建筑师也扮演着如此的角色。
  
   笔者在工作中所接触的项目,对于甲方的服从是无条件的,建筑师从一个设计控制者,变成了一个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如此的角色转变也让笔者审视当今的设计行业。
  
   如右图的建筑设计案例,反应的审美情趣是任何一个受过建筑设计专业训练的建筑师都嗤之以鼻的。但是这些建筑却活生生的屹立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更让人费解的是,有部分人对如此的建筑还送上了褒赞之声,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否反应了媚俗的审美情调占据了社会的主流?
  
   设计者独立精神无法体现的另一方面原因还有决策群体的专业知识不足抑或其他的原因,在对方案的控制上,建筑师专业角度的控制力无法和行政的绝对权力相抗衡,使得建筑设计从开始到完成的全过程均在一个设计者无法控制的状况下完成。建筑更多的是记录着成绩和功勋的纪念物。在大型方案设计中,国外知名建筑师所得到的信任、理解以及设计自由度是本土建筑师不能获得的。
  
   左图为某国外建筑师在杭州所做的方案设计,决策者对于设计概念立意的容忍度似乎超出了笔者所能理解的范围。
  
   社会认知
   中国建筑师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且很少没有留洋经历。从成长历程来看,中国人习惯了集体高于个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惯性思维。在一个群体中,中国人的习惯是和大家保持步调一致,不彰显个性,忽略自我意识,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但是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讲,他所生产的产品是有物质精神双重属性的,这就要就在精神属性方面要有他的独创性。当社会的审美观点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少会有设计者发出不同观点的声音,这并非是“对”与“错”的对立,而是一个“或者”的关系。然而社会对于不同观点的容忍度常常是非常低的。即造成了“多数消灭少数”、“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甚至经常由论战引发人身攻击。当含有精神属性的产物在创造时,本着“照顾大多数,适合大多数”的精神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的设计成果,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不作为的状态。创新常常伴着被误解的风险,面对这种风险的时候,设计者也表现出了一种习惯性的保守。历史上中国人积极的进行着对自己前人的否定,这就导致了当代社会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一种认知。当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彻底的否定的同时,带来的就是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失去理智的狂热追捧。
  
   建筑师自身的设计素养
   设计师自身设计素养不高,也导致了独立精神的缺乏。源自于西方的中国建筑学教育将建筑设计归为工程设计的理工类科目,而西方的建筑教育这是类似于美学的人文科学。这就使得中国的建筑师有着极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分析、判断和技术有着较高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可以对设计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能力。对于建筑设计中精神层面的内涵,却无法表达的充分。在方案设计中,建筑师更多的使用的是手法、技巧、形式等等。
   而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很多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者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获得一份良好的收入,当然个人的意愿不应该成为一个非议的观点,但是当这种观点成为了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目标的时候,设计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量产的商品。这也是一个侧面印证文章开头提到的“世界工厂”的加工范围。
  
   如何解决
   对待一个重病患者,首先是要维持他的生命,至于如果让他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笔者以为,首先要改变的即是设计界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对本行业的认知,整体的浮躁情绪是不利于创新的。同时,投资者和监督者应该给予设计者更多的信任及支持。
  
   就设计者自身而言,要清楚设计者自身的定位。笔者曾经有机会在一次交流中向德国魏玛大学的学者讨论过关于建筑师对方案控制和社会责任之间如何处理的问题,那位德国老者坦言,在世界各地都是谁付钱谁说了算,但是,作为建筑师来讲,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让对方理解并支持你,必须要做到有理有据来证明自己做的是合理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没有对与错,只有合理性的高与低。
  
   而当我问及如何面对众多干预方案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是,那位学者直言,建筑师对自身背负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所认识,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建筑师要学会说:不。
  
   当然这可能意味着就此丢掉项目,甚至是饭碗。但设计的独立精神能否体现,也取决于从业者对自己是如何要求的,这对于整个设计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3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