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防水施工技术与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何处理好地下防水,确保施工质量是工程中控制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卷材防水层和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施工方法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关键词:地下工程 防水 技术 措施
前言
目前建筑工程地下室部分防水施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防水卷材施工,如SBS等防水卷材;另一种是结构自防水,即防水抗渗砼施工。为了保证建筑工程地下室部分的正常使用功能,必须做好防水、防裂和防渗工作。
1某工程概况
某工程基坑东西向长148m,南北向长398m,基底面积50917m2,基坑深达15m之多。防水等级一级,±0.000标高为45.500m,设防水位为43.65 m,因水位高,水压大,故设计有863根预应力抗拔桩,桩头钢筋及预应力钢绞线均需穿越防水层进人基础底板锚固,桩头防水施工难度较大。底板后浇带每隔30―40m设置一道,基础底板总计后浇带长度约3200 m。
2.桩头防水施工方法
2.1 施工工艺流程。桩头部位剔凿 垫层施工 桩头部位基层处理 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施工 抹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基层清理 测试基层含水率 基层隐检 弹线找规矩 涂刷基层处理剂 SBS防水卷材铺贴 桩根处嵌聚硫嵌缝膏 防水层隐检 防水保护层。
桩顶剔凿至设计标高,桩侧剔凿至混凝土密实处桩四周300mm范围内垫层进行麻面处理,并下剔15 mm。桩侧剔出30mm×20 mm的用以安放膨胀橡胶条的凹槽,凹槽外侧用无齿锯切割。将浮渣、灰尘清理干净并用清水冲净,基面要求潮湿,但不得有明水。
2.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施工。按比例调和浓缩涂料与净水,调至成稠糊状,一次不宜配制过多,须在1 h内用完,混合物变稠时要频繁搅动,施工中不得加水。涂料不得少于2层,最终厚度为0.8~1.0mm。涂刷时须使用半硬的尼龙刷,不得使用抹子、滚筒、油漆刷或喷枪等工具。涂刷时应用力均匀并来回纵横进行,以保证凹凸处都能均匀地涂上涂料。每遍涂刷时应交替改变涂层的涂刷方向,同层涂料的先后搭茬宽度控制在30~50mm,涂刷用量约1.5kg/m2 。第二层涂刷应在第一层初凝并呈湿润状态时进行,如第一层表面干燥应喷水后施工。在热天施工时宜在早、晚或夜间进行,防止涂层过早干燥而造成表面起皮、龟裂,影响其渗透效果。
2.3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不得在雨中施工。涂层呈半干状态后即应开始用雾状水喷洒养护,养护必须用净水,水流不能过大,否则会破坏涂层。每日喷水不得少于4次,并视其湿润程度进行喷水。应连续喷水养护2~3 d。施工后48 h内,视天气情况铺设塑料布和防火草帘,以防止雨淋、烈日暴晒及污水污染。
2.4 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施工。桩头根部采用30 mmx20 mm的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在放置橡胶条部位的垫层表面紧贴桩头根部剔凿30 mmx20 mm的凹槽(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施工前进行),用于放置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剔凿凹槽前应弹出凹槽外边线并用无齿锯进行切割。桩头钢筋(钢绞线)根部采用10mmxl0mm的环形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在钢筋根部剔凿10mm×lOmm的凹槽,用于放置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凹槽内混凝土面层应无浮渣、尘土,并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干燥。桩侧及钢筋根部橡胶条应分别沿桩头及钢筋根部连续、完整地铺设,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闭合部位应切成45。斜角,挤压使两端头粘结牢固。橡胶条施工完毕,应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即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的施工。
2.5 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的施工。抹砂浆前,先处理基面,基面必须保证干净、牢固、湿润。EC聚合物胶和EC聚合物粉按1:4(重量比)拌合,可采用砂浆搅拌机或人工搅拌。聚合物水泥砂浆拌合后应在1h内用完,施工中不得私自加水。配置好的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用刮板或抹子抹两遍,总厚度10mm即可。每遍都必须压实抹平,第二遍应压光。砂浆各层应紧密贴合连续施工。防水砂浆终凝后,在自然条件下覆盖防火草帘养护7 d左右即可进行防水卷材的施工。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未达到硬化状态时不得浇水养护或直接受雨水的冲刷。
2.6 聚硫嵌缝膏的施工(在卷材施工完毕后)
2.6.1 基层处理。嵌膏前进行基面处理,将嵌膏部位的聚合物水泥砂浆表面和卷材防水层表面除去灰尘、油污,并保持表面干燥。提前将聚硫嵌缝膏压接防水卷材表面的聚乙烯膜用喷灯熔化,以便聚硫嵌缝膏和卷材结合牢固2.6.2 拌制混料
按重量比100:8~10将A组分(灰白色膏状物)、B组分(黑色膏状物)混合(将A组分加入B组分),用电动搅拌器进行搅拌至桶内密封剂无色差即可使用。搅拌后应在6h内使用完。施工前应少量进行小样试验后再进行正式施工。
2.6.3 嵌填。拌合好的嵌缝膏用腻子刀进行施工作业,施工时应注意对卷材防水层的保护。要求密实、饱满、表面光滑。
2.6.4 养护
嵌好的密封材料处于表干状态时不可触碰,固化前要注意防止附着灰砂、损伤、污染。自然养护48 h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 地下工程细部构造处理及注意事项
3.1地下工程外墙施工缝的构造处理
在地下工程施工中,顶板、底板不宜留施工缝,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200mm的墙体上。在施工缝处必须加强防水措施,常采用凹缝、凸缝、阶梯缝、止水钢板带等来延长其渗水路线。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施工缝上浇灌混凝土之前,应将施工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表面的浮浆要去掉并凿毛,用水冲洗干净。(2)对拉螺栓上的防水圈的焊接质量要严格检查,焊渣要全部除掉,不符合要求的拒绝使用。(3)要注意模板的拆除时间,如果模板拆得过早,在拆除时很容易引起对拉螺栓的松动,这样易造成工程渗漏水。(4)模板拆除后,要在对拉螺栓周围的混凝土上凿出一个直径为50mm、深20mm的小坑,然后在根部割掉对拉螺栓,最后用水泥砂浆把小坑修补平整。
3.2地下工程后浇带的构造处理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平面尺寸一般比较大,目前在设计中一般都不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而是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方法来解决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和结构不同部位的沉降差问题。后浇带的混凝土属于二期混凝土,与一期混凝土的交接处是地下室防水的薄弱部位,非常容易引起渗漏。留置后浇带的目的是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的产生,但目前在施工中对后浇带的认识有误区,从而带来了很多施工上的不当处理。
3.2.1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没考虑。一般认为,后浇带的施工在两边的混凝土浇筑完1个月后即可进行。其实不然,沉降施工缝主要是防止基础沉降时结构产生不良影响而设置的,它应保留至主体结构完成1个月后再进行施工;伸缩后浇带主要是防止混凝土后期的各类收缩以及温度变形而设置的,它应保留到两边混凝土浇筑完2个月后再进行施工。
3.2.2后浇带的钢筋处理不妥。目前施工后浇带的钢筋一般采用直通加弯的形式。这种钢筋能消除混凝土因温度胀缩、干缩等引起的变形影响,但对于沉降后浇带,则不利于其沉降变形。针对这种情况,沉降后浇带的钢筋可先留出搭接焊接位置,待结构沉降基本稳定后,再进行后浇带钢筋的焊接。
3.2.3后浇带处是防水的薄弱环节,一般在后浇带处设置橡胶止水带,以延长渗水路线,增加防水可靠性,但这种作法不利于混凝土的振捣密实。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后浇带下层增设卷材防水层,其设置位置宜选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且要防止杂物掉入钢筋内。
3.3地下工程变形缝的构造处理
3.3.1合理确定变形缝的间距。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施工和使用时,对控制裂缝开展有严格的要求。合理地选择变形缝的间距,可使结构在施工过程和使用时避免或减少产生超出允许宽度的裂缝。
3.3.2变形缝的施工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在受水压的地下工程中,当温度经常处于500C以下并不受强氧化作用时,结构的变形缝宜采用橡胶或塑料止水带;当有油类侵蚀时,应选用相应的耐油橡胶或塑料止水带。止水带应采用整条的,如需接长时,其接缝应焊接或胶结。(2)在受高温和水压的地下工程中,结构变形缝宜采用1~2mm厚的紫铜板或不锈钢板制成的金属止水带。金属止水带应是整条的,如需接长时,接缝应用焊接,焊缝应严密平整,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3)采用埋入式橡胶或塑料止水带的变形缝施工时,止水带的位置应准确,圆环中心应在变形缝的中心线上。止水带应固定,浇注混凝土前必须清洗干净,不得留有泥土杂物,以免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4)止水带的接头应尽可能设置在变形缝的水平部位,不得设置在变形缝的转角处。转角处的金属止水带应做成圆弧形。
4.成品保护措施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在施工完后应用防火草帘覆盖,避免雨淋、烈日暴晒。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敷设完毕后,应立即进行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的施工,以免橡胶条被雨淋或其他因素影响,造成提前膨胀。聚合物水泥砂浆施工时,应对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进行保护,注意不要用尖锐器具将其划伤,影响防水效果。底板卷材防水层施工时,封闭马道,只允许一个马道进出施工区,并设保安24小时把守,提供软底布鞋,进入施工区必须换鞋。防水卷材采用人工搬运,当使用塔吊时,严禁吊物直接吊至卷材施工区,可吊至找平层上,再由人工搬运至施工区。底板卷材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在现场用黄色警戒线圈出保护范围,并设专人负责看管,闲杂人员不得人内;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防水保护层的施工,防止结构施工碰损防水层。外墙防水层施工完后应按设计做好保护层,并及时进行回填土的施工。底板防水保护层施工前,应在防水层上用脚手板铺设小推车行车路线,防止对卷材防水层造成破坏。底板防水保护层施工时,严禁使用铁锹等尖锐工具,应使用木耙扒平,木抹子拍实搓平。泵管架子底部应铺好脚手板,拆除的泵管及卡子应随时运走,不得放在卷材上。
4小结
通过实践我们必须掌握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的要点,以确保建筑工程地下室部分的正常使用功能,避免无法使用的同时受到经济损失。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2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