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蒙古将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亮 张莉莉

  记者:十八大提出“两个翻番”的目标,内蒙古将面临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您对此怎么看?也就是说,十八大和两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如何的?
  潘:十八大提出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要比2011年实现“两个翻番”,这个目标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从总量上讲,2011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大约是15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是7.4万亿美元。那么,如果按我们的设想到2021年在总量上实现翻番,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接近或达到美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必将有明显的、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实现十年翻番。我想,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会有一个重大的实现。
  在这个进程中,对于内蒙古又是一个新的、重要的战略进程期。2001年到2012年,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先导、以制造业为主导、以能源重化工业为支撑的新发展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新型工业化阶段。对内蒙古资源的综合开发,特别是以能源为主导的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期。2000年内蒙古的煤炭产量是7230万吨,到2012年达到10.6亿吨,2000年内蒙古发电装机容量是7230万千瓦,到2012年达到了7600万千瓦。煤炭产量、发电装机容量、煤炭外输量、火力发电的外输量都达到了全国第一。未来到2021年,我国要实现从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转变,在这个进程中,内蒙古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又将进入新的阶段。如果说前12年我们主要以能源开发为主导,那么今后将转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变过去“一煤独大”、“一电独大”的状态,同时,内蒙古的深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记者:这个资源综合开发是除了煤炭之外的其他能源形态?
  潘:对。比如矿产资源里内蒙古的有色资源、以稀土为代表的稀有元素、金银等贵金属和高岭土、花岗岩的储量经济价值都是全国第一。所以,今后几年,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将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在化工产业、建材产业、冶金产业上将形成若干个新的增长点。比如,现在我国产钢虽然是世界第一大国,年产钢7亿多吨,比世界上的第二、三、四名加起来都多,但中国又是特种钢、合金钢、不锈钢、特种金属材料进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内蒙古的钢产量在全国,应该说二级都达不到,但我们有稀土、有色稀土资源,如果我们能发挥这些优势,形成中国最大的合金钢、特种钢、合金材料、特种材料、新材料的基地,也就是说,在钢铁材料上,不是拿总量和别的省来竞争,而是拼经济效益。别的省市钢年产量能达到一亿多吨、七八千万吨,内蒙古两千万吨上不去,但是搞以上产品,一年到能达到三四百万吨、五六百万吨,综合经济效益就远远超过别的省。
  记者:就是说从产品经济结构上优化?
  潘:对。他们搞的是“傻大黑粗”,我们搞的是“精耕细作”、“高精尖”;他们的产品论万吨算,我们的产品论吨算,甚至论公斤算。这就不一样了,这样才能真正把内蒙古的优势发挥出来。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重型汽车装备、汽车、船舶和铁路机车的第一生产大国,下步还可能成为航空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这些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新的基础材料,内蒙古下一步应着力发展这一产业。从未来几年到202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一番,从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这一进程中,将形成内蒙古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记者:第二个问题――全国上下都在讨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您觉得在内蒙古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内蒙古的发展重点有哪些?
  潘: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关键转折。如前所述,前12年,我们的煤炭产量从7230万吨增加到7.6亿吨,发电装机容量从780万千瓦扩大到7600万千瓦,这个速度,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惊人的。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再想12年左右的时间有这样十二三倍、八倍左右的增长,是不可能了。因为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超过美国了,而我们的能源消费70%以上是煤炭,整个国家煤炭的消费极限值是在40亿吨左右,去年我们的煤炭消费已经是36亿多吨。内蒙古煤炭开发的合理界限应该是在12亿吨以内,去年我们已经是10.6亿吨,今后增长的空间不是很大。内蒙古在火力发电产业已经出现东部、西部电力过剩的局面。所以,过去靠“一煤独大”、“一电独大”拉动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今后应该说是走不通了。
  今后内蒙古要走的路,除了前面我们讲到的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加工。比如煤炭、天然气,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其前途和创造的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煤炭的采掘和火力发电。 鄂尔多斯的6个经济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产品产量是7500万吨。我们按保守的初级产品的价格测算,每吨5000元,则7500万吨能创造的销售收入就应该是3850亿,创造的税收达到上千亿元。再做深加工,可以开发几十个产品系列,开发几百到上千个产品,创造的销售收入就不是三四千个亿了,有可能是五六千亿、七八千亿,甚至更多。这样,能把深加工的体系做的比较完整,才能摆脱过去依赖资源开发这样一条路。走出一条“依托资源而不是依赖资源”的新的发展道路。而且,在这个进程中,深加工还可以拓展产业关联度。比如发电以后的粉煤灰,从中提取电解铝;再用粉煤灰作为生产水泥的添加料;剩下来的搞建材、搞铺路材料(比如大唐国际)。鄂尔多斯蒙西水泥在做这个项目,伊东煤炭集团也在做这个项目。这样做起来就能使我们原来大量排放、污染环境的粉煤灰,化废为宝,成为新的利润生长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展制造业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有了铝,就可以做飞机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发动机的生产基地,这就使我们的产业层次提得更高。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冶金工业、化学工业、重化学工业、建材工业都可以带动起来,制造业也可以推动起来。这对于我们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是一个重大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机遇(即新兴工业化)。   二是除了以新兴工业化作为主体,我们还要有“两翼”,即流通产业和地方金融产业。第一个翅膀是流通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内蒙古这几年也有大的进步,特别像物流园区的建设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未来几年的重点要转到中心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上。内蒙古资源条件非常好,产业发展的状况非常好。但是由于市场体系建设落后,一些没有资源或缺少资源的省区,都建立了一些中心市场、专业市场,比如畜产品市场的羊毛市场在江苏昆山,羊绒市场在河北清河,皮革市场在浙江海宁、河北辛集,皮毛市场在河北安国。可是内蒙古的煤炭产量、销售来量虽然是全国第一,但是煤炭市场过去一直不在内蒙;内蒙古的农产品发展也非常好,但是主要的市场也都不在内蒙。
  记者:内蒙古如何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煤炭交易市场?
  潘:2011年初步在鄂尔多斯建立了“鄂尔多斯煤炭交易市场”,2012年升级成“内蒙古煤炭交易市场”,但是现在还不够成熟。煤炭生产比较集中的鄂尔多斯、阿拉善、乌海的三个大盟市,交易活动目前还不够成熟,但是建起来了,就是一个突破。所以未来的几年时间,我们需要像重视矿产资源开发、重视工业发展一样,重视中心市场交易、专业市场的建设。这样才能把每年流失的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在内蒙古得到充分地体现,在资源开发、工业推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占据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优化重组、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国的体改规划规定,2000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2020年建成比较成熟、完善的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今年这个关键之年,就是要建立比较成熟、健全、完善的中心市场和专业市场体系。这方面,内蒙古是落后的,在全国落后,在西部12个省区也是落后的。所以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长了,这几年是我们补这个短板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
  另一个翅膀是地方金融体系。就是配合新型工业化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内蒙古需要抓紧发育地方金融体系,这也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一个明显的短板。按照国家的要求,2003年底以前,省一级和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都应该组建完成。但是现在已经是2013年,内蒙古的商业银行去年才由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升格为内蒙古商业银行,全区的业务还没充分展开;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了十几年还没有完成,还是空白。内蒙一半左右的盟市还没有自己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我们比宁夏、新疆都落后15年以上,在西部、在全国都属于落后的。信托投资,内蒙现在基本是空白了,过去搞过的最后都垮掉了;投资基金,我们现在刚刚属于起步阶段;自治区的保险公司还没有,在自治区开展保险业务,除了“中”字头的“中国财险”“中国人寿保险”,其他都是外地的、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内蒙古自己的一家也没有。
  还应该强调的是,这12年,从2001年到2012年是内蒙古产业资本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阶段,但是同时,却是内蒙古在境内外的上市公司大幅度减少的一个阶段,我们减少了大概百分之三四十。所以现在在上市公司方面,我们在国内保持了若干个空白――国内的中小板和国内的创业板我们都是空白;香港的证券交易所里,本来有蒙牛、小肥羊两家上市公司,但是前两年都卖壳卖掉了,现在也是空白。这种状况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通过金融体系,内蒙古每年流失的经济效益也是数以百亿元计的。我们特别需要看到,内蒙古现在已经是一个特别大的存差省区。到2012年的6月底,内蒙古金融系统存款余额是一万三千多亿,贷款余额是一万亿左右,所以存差是三千多亿。现在外地的金融机构进入到内蒙古,虽然有帮助内蒙古盘活金融、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是相当程度上是把内蒙古的资金转到区外去了,而内蒙古有很多不错的项目,需要资金的支持,却得不到支持。所以,发展内蒙古的地方金融体系,是决定内蒙今后古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
  记者:您觉得地方金融体系目前在自治区发育得不是很好,关键原因是什么?是政策层面的原因,市场因素的影响还是金融传统的不足?
  潘:首先是认识,认识、决策和政策措施都存在差距。应该说过去我们重视资源开发、重视矿产资源开发、重视工业是对的,但是对金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决策上重视程度就不够,所以呢,政策措施就跟不上来了。这方面如果比东南沿海还有差距,情有可原,是客观因素,但是与西部地区相比都是很落后的,这就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了。因为内蒙古的地方金融体系发育,无论与这12年我们经济成长的速度相比,与我们综合经济实力相比,与我们工业发展的水平相比,都是不相符合的。这说明首先是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方面很重视从区外引进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促进意义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如果没有自己成熟的、完善的、健全的地方金融体系,经济发展就不会是一个健康的、协调的、成熟的经济体系。所以,这个短板,是我们未来几年在“十二五”的后几年和“十三五”期间必须抓紧时间及早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地方金融体系的发育三位一体,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才可能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在质量、效益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记者:第三个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重视民生的发展,尤其在十八大报告和两会报告里,对民生问题都相当关注。内蒙古政府这几年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但是,民众自身的感受好像不是特别深刻,您觉得在十八大及两会之后,内蒙古的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应该着重抓哪些方面的工作?
  潘: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民生建设我觉得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00年。这22年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综合实力弱,所以城乡群众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是从中等水平下滑到落后的水平。1978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在第13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16位;到198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人均纯收入掉到倒数第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掉到第26位。一直到2000年,都是在二十五六位,或者更低的水平徘徊。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年到2012年。随着内蒙古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城乡群众的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有了明显提高,差距在明显缩小。但是,应该说,目前还存在不协调的状况。2012年内蒙古的人均GDP在全国排在第6,超过广东了,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在第7;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将近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将近40%;而我们的人均宏观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都高出来百分之六七十、七八十。人均宏观经济指标大幅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的水平,但是城乡群众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明显显得不协调。   形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原因,但是主要的因素有四点:
  第一是国家和自治区的分配关系不合理。到现在,转移支付也没有全面实现,这样就使自治区创造的效益大大流失,国家拿走的太多了,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分灶吃饭以后,大宗的、好收的、稳定的税源,国税都拿走了。
  第二是外地进驻内蒙古的企业,地方的分配关系不合理。外地企业基本上没有在内蒙古注册成为法人实体,这样利润不在内蒙古体现,地税少交一大块,国税全部拿走。并且,不少企业特别是大的中央企业、外地的垄断企业,原来承诺的社会责任没有很好地履行,甚至基本不履行。这些企业在内蒙古创造的效益有相当大的部分流失了。
  第三是内部分配的问题。2011年到2012年,在经济迅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地方财力迅速增加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国民收入向劳动分配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财政收入向工资收入分配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这是不合理的。
  第四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两级分化日趋严重。社会财富在极少数人手里集中的太多了,所以社会城乡群众、一般劳动群众、工薪阶层的收入提高就受到影响。
  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从2011年到2021年,在经济总量翻番的基础上,城乡群众的人均收入也要实现翻番。内蒙古应该说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要快,全国大约是按照7.5%左右测算,内蒙古应该是能够保证12%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内蒙古应该是6年左右翻番,从2011年到2021年应该能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群众人均收入提高两倍。使城乡群众收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这个期间不但是综合经济实力在明显提高,城乡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应该有相应的提高。
  要实现这一点,针对前面谈到的四个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就是要通过我们积极的、有效的努力,理顺和国家的分配关系。如果说全面转移支付现在实行条件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逐年的提高转移支付的比例、比重。那么,每年在哪些项目上提高转移支付的比重?提高多少?这都需要自治区的有关部门拿出来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要理顺外地驻区企业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应采取立法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措施促使这些企业在内蒙古就地注册,成为地方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比如煤炭的出省费,山西是40元/吨,内蒙是8元/吨。据我们了解,在山西,外地企业运煤出山西出省费没有不交的,如果不交,地方的制裁手段很强硬;但是在内蒙古,8元/吨的出省费大部分都不交。这和我们的企业没有进行属地化管理是分不开的。所以自治区应通过立法手段,各级人大通过单行条例或专项规定,硬性要求外地驻区企业就地注册,利润就地实现,地税在当地足额缴纳。国税从原来的总公司、集团公司转到在创造地就地缴纳。
  第三,要理顺内部的分配关系。讲人均指标、宏观指标,内蒙古在国内遥遥领先,但是我们的城乡群众收入,特别是干部职工工资往往还低于一些人均宏观指标大大低于内蒙古的,甚至不到我们一半的省区。这说明我们内部分配亟需理顺。所以在未来这些年,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是一个中长期的事情,我们必须合理地提高国民收入向劳动分配的比重,合理地提高财政收入向工资分配的比重。提高工资有些具体的措施我们可以考虑。比如,提高内蒙古的工资类别。内蒙古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存在一些比较严峻的地方,冬季漫长、春季风沙大,但是我们的工资类别比北京、上海还低。我们应该和新疆、甘肃、宁夏靠齐,全区的工资类别提到11类工资以上;内蒙古全区都是边疆地区,都应该发放边疆补贴,同时,沿海、内地其他省区能够发放的补贴、津贴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也应该相应发放。这样,使内蒙古的工资水平能及时地有一个提高,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相适应。
  第四,落实十八大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我们也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做好社会公平、正义这篇文章。我们鼓励、支持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通过智慧致富,先富起来,但是我们不能够在政策上、在措施上使极少数人低价、无偿地占有社会的资源,占有公众的财富,所以我们也要通过税收和其他有效的措施,也可以借鉴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一些政策措施,来有效地控制社会的两极分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条件。这样,想内蒙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我们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进入前列,使内蒙古的各族群众能够得到比较高的收入,能够真正地分享发展的实惠,过上幸福、祥和、和谐的生活。这样,在未来的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蒙古才能初步实现走进全国的这样一个目标,再经过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使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地走进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张莉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41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