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连体塔楼的结构设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结构形式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建筑迅速发展的历程中,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在施工时变结构体系承载机理的认识仍有不足之处,受力及变形同样把握不足,这就要我们在今后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以解决。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面积地上103000m2,地下15000m2,地下室1层为车库,地上9层一16层(含2层裙楼),高度36m一50m。共由15幢单体组成,部分建筑有两层裙房。为了给住户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两塔楼在连体的第11层处作为空中花园使用,两塔楼之间的净距离为15m。
该工程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基本风压值为0.60kN/m2,风载体型系数取I.4,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根据以上基本设计资料,设计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建筑结构的布置和选型更是要进行了比较。
二空中连体结构方案比选
该工程设计时作为空中连体部分可供选择的结构方案有:①直接在两座塔楼之间设置钢梁或钢桁架,将支座处设为铰接或滑动连接;②在两座塔楼之间设置刚性连接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③分别从两座塔楼中悬挑钢桁架,中部断开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单元。
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中,其架空连廊的震害情况表明:跨度大、位置高的连廊容易发生严重破坏;架空连廊偏心设置在建筑物端部时对抗震不利;根部刚接的连廊在地震中塌落的比较少,但一旦破坏塌落则主体结构破坏较严重;根部滑动连接的连廊在地震中容易塌落,但滑动连接的连廊破坏塌落对主体结构影响小。
本工程的连接体所在的楼层较高(9、10、11层)、跨度较大(15m)。如果采用直接相连的桁架对抗震极为不利。而从两座塔楼中悬挑钢桁架的结构方式,尽管可以使得结构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单元,但从建立的计算模型可以看出,由于连体结构的荷载比较大,且该部分楼层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存在比较大的偏心,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型曲线在这几层处出现拐点,说明该处地震反应强烈,且存在较明显的扭转效应,故排除了从两座塔楼各自悬挑钢桁架的结构方案。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1.4条的规定,为了避免在本工程中出现超过两种复杂结构类型,在选择空中连体结构体系时,本工程采用在两座塔楼之间设置刚性连接结构的方案。
三结构整体分析
由于该空中连体结构跨度达到15m,9层和10层作为住宅使用,11层作为空中绿化和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使用,其荷载较大。本工程整体结构计算采用SATWE空间计算程序,空中连体以整体结构型式输入。由于空中连体结构属于竖向不规则结构,故在两侧塔楼的设计中针对塔楼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以考虑上部结构的连体情况。两座塔楼建筑平面设计上相同,并形成结构布置合理的建筑平面,平面呈矩形状,塔楼结构将电梯井道置于平面的中心形成内筒,然后利用电梯井道周围的走廊墙、卫生间墙等形成外筒,建筑四周外墙布置框架柱,塔楼结构实际上形成了框筒结构。空中连体结构所在层结构平面形成两边均有筒体的对称结构,分别在第9、10、1l层结构平面相互连接,连接体刚度较强,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较吻合,所以具有良好的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由于在结构概念设计上的合理性,经整体结构分析计算,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型曲线在空中连体结构部位平滑过渡,没有出现拐点现象,说明该处地震反应不明显,且无明显的扭转效应存在,只是在出屋面的梯间等小结构方面由于结构的刚度存在突变,在振型曲线上存在拐点,这是鞭梢效应所致。因此,整体结构合理可行,采用非预应力现浇砼结构施工方便简单,受到业主和施工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四构造措施
⑴空中连体结构的楼板与相连的塔楼楼板整体浇注,板厚加大,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加强;⑵作为空中连体结构支撑构件的框架柱其等级由4级提高到3级,箍筋沿柱全高加密,适当提高柱子的配筋率,以增强抗震性能;⑶加强与空中连体结构层相邻的上下层的竖向构件,提高其承载能力及延性,并对相应节点进行加强;⑷通过适当增加梁截面的高度,并在梁支座处加腋,减少了梁跨中的挠度值,以满足人员活动的舒适感;⑸下层窗顶至上层窗台高度范围内设立梁,使其既不影响正常使用,又能适应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的变形。
五结束
⑴由于空中连体结构的设置,其质量较大,在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时要注意分析其协调性,在地震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变形集中现象,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⑵架空连廊通常连接的是两幢具有不同振动特性的建筑物,选用连廊的结构形式和连接节点方式时,应根据其跨度、高度位置不同采用有利于抗震的方案。⑶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计算分析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⑷对于薄弱环节,应采取构造加强措施,提高局部构架与主体结构的整体性。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9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