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回顾,结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视角与理论。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
  
  引言
  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而有之,但作为一种现代发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1972年,以D. 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地球极限论”。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因其问题的新颖性和结论的悲观性,使得它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和广泛争论。
  1.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回顾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被普遍接受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地球可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己成为共识,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一致、强调的重点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据美国学者哈瑞斯1998年统计,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己达113种。多数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又不损害到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发展;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
  2.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
  2.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其中发展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以表征与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2.1.1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从1992年《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标等。同时,国家、区域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美国、荷兰等国家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美国俄勒冈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2.1.2国内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建立了不同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作为准则层。孔繁德、张明顺等以生存与发展能力、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能力、社会保障与科技发展能力这三种能力为准则层,侧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李柞泳、彭荔红等设计了持续、协调、结构和集聚4类指标,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发展指数公式确定各单项指标;白凤峥以可持续发展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作为准则层;马小明、过孝民等以真实储蓄作为评价指标,并明确了真实储蓄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意义。吴颖,林勇等运用频度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统计方法构建保障能力指标体系,并以三峡库区数据为例,进行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为进一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保障能力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有助于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2.2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诸大建和叶南客等强调现代城市管理应有别于以城乡相互封闭、城市内部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之间不协调为特征的传统城市管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作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活动。
  在对多个城市评价,进行横向比较方面,陈玉成、吴晓芳等对我国30个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并且选用协调度与综合评价值双重指标,利用评价结果对城市现状进行问题诊断后提出政策建议。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张林泉、李新运在文献中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有六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能力建设。并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可持续发展度作为总目标,设置了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稳定条件两个阈值。
  3可持续发展研究水平评价与新视角
  3.1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的简单评价
  以上仅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国内关于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总的看来,我国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中也不难看出,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方法研究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指标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指标体系在结构设计上千差万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视角
  3.2.1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以及吸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通过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清楚地反映出个人或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贡献,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的责任。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人、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政策含义是简明的,至少暗示着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这在资源贫瘠的地区更为重要;提供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费;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
  3.2.2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宗跃光等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出发,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系及其基本估价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将单纯自然资本的测算推广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资本的测算,重点突出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区域生态系统资本价值结构分析。并通过测算,得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
  3.2.3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历过“中兴鼎盛”之后,各个资源型城市就暴露出各种问题,如资源衰竭、竞争力不强、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
  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系统性的看待问题,不仅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单一角度研究,更要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综合研究,制定可操作的对策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0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