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中小学生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对人们身心形成严重压力和冲击。部分人因心理承受力不强或者长期心理困扰得不到疏导化解,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未成年人。在学校教育中,独生子女、留守、单亲、遭弃儿童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心理疏导是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因此,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学生的心理和谐,成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问题和人际关系,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这一课题提出一些看法仅供探讨。
【关键词】心理疏导障碍对策溯源
一、 中小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
学习成绩相对差的一部分同学,绝大部分都是考试的失败(利)者,因为在学校和家长眼里他们在学习方面长期受到否定,部分同学心态失衡,他们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思想认识,意志品格上存在着严重的障碍,或多或少地导致行为习惯较差,整体素质明显偏下。具体表现为:有着畸形的好奇心,过早涉足男女情爱;讲江湖义气,好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盲目攀比;行偷摸,搞敲诈,善撒谎,以及各种各样的勒索….尽管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肯有一定的倾向性。这部分学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影响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因此,探究其成因,寻求出对策乃是当务之急。
二、 追本溯源及应对对策
(一) 形成原因
为什么这部分学生会有上述不良现象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 义务教育阶段的客观因素
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而学校又相对重视升学率,“精英教育”和选拨淘汰式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关心不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诱发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2.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协调原因
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又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不够严格,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使孩子养成了贪图安逸和享受的习惯;有的家庭忙于工作,父母出外打工,无暇留意孩子的思想状况,学习习惯,疏于管理;而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孩子等特殊家庭,学生严重缺乏亲情的关爱,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行为放纵,给孩子直接树起了坏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 社会风气及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虽然社会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但相关部门对色情、赌博色彩的电子游戏室、KTV、台球室、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子所的管理力度仍然不够,青少年学生可随意出入其中,极易在不良社会青年的教唆下形成恶习。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部分学生目前的状况已阻遏了学校的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做好这部分学生的主观思想意识上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二) 正视问题大胆探索,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1. 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和慈爱促使、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老师要容得下性格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慈爱的长者,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喜怒哀乐放在心间。这就需要有深沉的爱生情感,深沉的爱心情感,是老师取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是转化差生的有效途径。用我们的爱心,在我们的差生中就会有奇迹出现。
2.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多途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应当深刻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形容学生的心理,书报心理学知识,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
首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里的差生事实上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众多,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积极帮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和自尊,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举行仪式心理咨询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以前失败的原因在于意志,毅力,兴趣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同时我们要有一双发现闪光点的眼睛,能及时展示表扬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和优点,这样学生就会越做越有信心,在自己不足的方面他们也会奋起直追。
其次,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冰心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一朵金玉其外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试想工作上我们只注重那些优秀学生,这样会忽略那些性格内向,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从而走入教育工作的盲区。其实越是表现差的学生越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引导。如果我们能给这部分学生一次爱心奉献,让他获取一片刻的心理满足感,他可能应付铭记一生,甚至影响着他整个人生。
再次,于细微之处平衡学生的心理。作为差生犯了错,如果非当众批评不可的话,我们就不要犹豫、心软,为了规范班级行为,学生心理暂时“失衡”是必要的。但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或者班会找机会表扬他某方面的优点,让全班同学都知道老师并没有因为批评他面嫌弃他。这样,不管任何人这时心理就完全平衡下来了。
最后,多采用“心理暗示”这一疗法。在教育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叫“心理暗示”。这一理论作用非常大。有学校在军训结束时,让学生分别给家中父母寄出一封信,信中要写到:“来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有了很多进步。我变得遵守纪律了,变得能吃苦耐劳。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军训时表现就挺差的几个学生改变了不少。是什么力量在改变着这群“后进生”的面貌呢?正是地使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信中、电话中,“我进步了”“老师说我行”之类的语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自己所定目标的暗示来约束自己。朝着所示方向前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0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