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凝土收缩与楼板裂缝的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混凝土收缩造成楼板裂缝这一质量通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施工过程中对工序操作进行记录、观察和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混凝土收缩而造成楼板裂缝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混凝土收缩,楼板裂缝,防治
  
  这几年,楼板裂缝问题倍受关注。本人通过对收缩机理的分析和多个工程裂缝的跟踪调查,提出一套系统控制裂缝的措施,通过在一些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一定的成效。
  1、混凝土收缩和楼板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所含水分的变化、化学反应及温度降低等因素引起的体积缩小,均称为混凝土的收缩。当在某一瞬间由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大于同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塑性收缩、自生收缩、温度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五大类。
  由于建筑物的构件形式、使用材料不同,所处地理环境有差异,因而裂缝的主要成因也有差别。根据对多个工程的跟踪调查,可认为楼板裂缝主要由于干燥收缩引起。浇注后的混凝土置于未饱和空气中,表面水分散失、内外湿度梯度产生很大的毛细管压力,从而引起的混凝土体积缩小变形,称为干燥收缩(简称干缩)。干燥收缩贯穿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及使用阶段,在整个楼板裂缝中占的比例较高。
  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混凝土楼板的收缩可以自由完成,只会引起构件尺寸的缩短而不会产生裂缝,但边界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应力。在框架结构梁、板、柱的受力体系中,楼板的刚度和强度小于梁和柱,同时也是受约束最多构件,所以在工程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楼板出现裂缝,而不是梁柱出现裂缝。不仅如此,楼板的比表面积也是最大的,比表面积越大,水分的散失速度越快,干燥收缩也就越明显。
  2、楼板裂缝的特征
  (1)商品混凝土楼板发现的裂缝多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楼板。
  (2)一般出现在建筑物两端的板区格,呈45度斜角线,或平行于梁侧边。
  (3)裂缝大多上下贯穿,长度不等,宽度一般在1.0mm左右。
  (4)裂缝发生时间,一般在该楼板浇注后6~10个月。对多层商住楼而言,约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半年以内。
  此类裂缝经发现后,如果及时封闭,不会再扩展,也无“后遗症”。但给开发商和购房户造成不安全感,从而质疑工程质量情况,给施工单位也造成压力。所以有必要在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3、实际工程中系统控制措施的摸索
  根据分析,本人在某住宅小区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楼板裂缝系统控制措施的探索。
  首先在设计方面:主要对板的配筋进行“改良”。配筋改用细而密的;两端板区格上下双层双向配筋;框架结构柱支座位置增加一层φ6钢筋网片(在浇注混凝土时加入)。
  其次在施工方面:
  (1) 控制好配合比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一般在现场随机抽取砂石材料和水泥通过当地的检测中心得出不同标号混凝土的配合比,但在现场拌造混凝土的时候,却往往不严格按照给定的配合比施工,有的错误地认为多放水泥就会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而实际情况并不是水泥越多就越好,因为水泥凝结固化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大的收缩而造成裂缝。所以实际施工中既不要少放水泥而使混凝土标号降低也不要盲目多放水泥造成混凝土固化过程中产生收缩裂缝。
  另外笔者认为,在实际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给定的配合比搅拌混凝土,在砂水泥和石子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水的用量,着重控制水灰比。用水量减少后,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的问题可以通过掺减水剂解决。
  (2) 控制浇筑质量
  在搅拌混凝土的时候一定要搅拌均匀,在浇铸混凝土时要震捣均匀,如果在浇筑过程中搅拌、震捣不均匀,就会造成在同一板格区楼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同,这样楼板在受力后就很容易产生裂缝。
  (3) 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是及早进行养护和保持充分湿润。据现场观察,开始养护的时间随气温、湿度、风速等而定。气温25℃以上时,一般在混凝土即将初凝时,需开始养护。养护不能直接淋水,否则表面会“脱皮”,应覆盖麻袋等,水淋在覆盖物上,能保证混凝土表面充分的湿润,淋水养护需在7天以上.
  最后在其他方面
  竣工验收到交付用户使用(或商品房销售出去)之前,由于门窗紧闭,造成经常存在较大的室内外温差,这也是引起楼板裂缝的一个因素。因此建议门窗不要完全封闭,使空气有流通。
  经综合采用上述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裂缝的产生。该住宅小区竣工后,经多次复查,仅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浇注的楼板发现几处裂缝,而用改进后配合比施工的混凝土楼板未见裂缝。
  4.总结
  (1)了解裂缝的成因,采取系统控制措施,可以控制裂缝的产生。
  (2)设计、施工几方面的措施应配套使用,缺一不可。其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养护是最关键环节。
  (3)进行收缩试验,有助于比较不同混凝土配合比的收缩情况,也可了解和验证所选用的配合比的合理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1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