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倡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绿色生态住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雪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维持发展,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广泛性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关于绿色生态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住宅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对于设计而言,是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一个预先的过程,也伴随着对自然界的破坏。所以,当人们意识觉悟的时候,提出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概念,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最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绿色生态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与生态住宅。如今,绿色生态思想已成为日益改变整个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国际思潮,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住宅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住宅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住宅指标体系,而是要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如果说现代住宅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那么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住宅则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四、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原理
  (1)注重地方性,设计应该根植于所在区域。对于任何设计都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并当地取材,减少运输和管理成本。(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保护、减量、再用和再生四个解决办法来维持我们生活的系统。(3)让自然做功,让自然生态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4)显露自然,是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住宅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所谓显露自然,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环境艺术设计。强调设计师不仅仅设计住宅环境和功能,更可以体现自然的感觉。
  五、绿色生态住宅的健康
  绿色生态住宅称为健康住宅,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与传统设计相比,绿色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不是突变和割裂。生态住宅要把健康落实到设计中。房地产经销商的销售策略不再是以卖地皮为最终目的,也不是以卖钢筋加水泥的房子为最终目的,更不是以卖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营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需求的健康文明新家园为最终目的。作为住户,要真正享受社区健康文明新生活,更注重社区服务软件上,要真正享受到身心愉悦。这才是住户们现在追求健康文明的家园。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而且,从规划上看,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2]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杜,1992
  [3]宋增民.生态与环境[M].东南大学出版社
  [4]俞孔坚.绿色景观:经管的生态化设计原理[J].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