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我国通胀预期管理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亚锦

  【摘要】随着经济的复苏,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且通货胀预期也起到了进一步助推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胀预期管理;对策建议
  3月份CPI同比增幅达到5.4%,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国际粮价正在飙升至危险水平,并威胁到全球数千万人生计。”通货膨胀会强化通胀预期,通胀预期进一步助推通货膨胀,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广泛共识。因此,在一国期望凭借较高的经济增速来解决失业问题而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把握公众的通胀预期借助于何种措施来稳定通胀预期,就成为短期内稳定一般价格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建立通胀预期管理体系的必然性
  1.国内农产品价格运行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成为加大通胀压力的隐患。本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是主要因素。从中短期来看,全球粮食供需偏紧的局势难以改变,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一是近年来国内气象灾害包括极端气象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大大抬升了粮食减产的可能性。10年前半年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和南方多个省份的洪涝灾害发生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波及效应之大,均为历史罕见,下半年中原几个省干旱情况严重,粮食减产成为必然。毋庸置疑,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产品和相关资产资源的相关预期。不仅如此,现阶段投资者对农业股以及特定经济作物的盲目追捧,很有可能因过度炒作而造成经济泡沫。
  2.国内货币供给宽松的局面依然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短期内难以消退。2009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数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M2/GDP)一路攀升,10年二季度末这一数据达到1.85。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我国M2/GDP的上升与通胀压力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事实上,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超额货币供给的局面不曾改变,弱化通胀预期也就丧失了最为可靠的基础。
  3.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2008年下半年以来,石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通过进口渠道传导入我国,显著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此外,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受到国际热钱加速流往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以及因美元持续走弱而不断强化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4.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及水、电、煤、气价格改革以及资源税改革,致使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加大。我国现在的劳动力价格却已不在低廉,发生在年初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2010年以来11个省区市已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今年还将有20个省份计划调整工资标准,这导致了企业成本的上升,也将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升高。同时,近期由政府主导的、旨在理顺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水、电、煤、气价格改革以及资源税改革,也将推动国内众多资源类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对物价产生影响。
  5.不可忽视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翘尾因素是指上一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于本期价格的延伸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翘尾因素对今年CPI的影响和2007年有着十分类似的情况:都是两端低中间高,高低点非常接近;并且翘尾因素对下半年CPI的影响远远大于上半年。同时,要充分考虑新涨价因素对CPI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今年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表现出减产和涨价的迹象,而且价格上涨可能是长期趋势。多年持续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使得租房支出节节攀升,今年5月以来,多个重点城市的住房租金明显上升,普遍上涨15%~20%。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新涨价因素对今年CPI的影响将超出预期。
  二、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产生是情理之中,如今正在召开的两会仍然强调要积极稳妥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我国目前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以及已经施行的稳定物价调控政策,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进一步管理通胀预期:
  1.通胀预期管理的短期对策。(1)努力确保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当前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因此,农产品价格调控成为通胀预期管理的关键。为防止西南旱情对我国整体粮食供给造成影响,国家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大米专项储备等一系列粮食保障政策;政府应加强对西南受灾地区的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调度,保持受灾地区物价稳定;及时启动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相关规划,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玉米、大豆、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完善操作办法和机制,健全农产品进口协调机制,并适度扩大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品种和范围,完善农产品国际贸易调控政策,有效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为管理通胀预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适度的新增信贷增长水平,特别是平稳的信贷增长,使流动性在全年意义上达到合理正常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通胀预期管理目标的实现。2011年,对过度增长的新增贷款进行有效管理,应严格掌控速度,着力优化结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指向及改善民生的领域把握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程度,适时恢复货币政策的正常管理尤为重要。从流动性目标定位的意义上看,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杠杆还没有得到真正遏制的美国和欧洲市场不一样,我国管理流动性的最佳货币工具应该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可以达到控制流动性水平的直接效果。(3)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管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一直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国际热钱入,在美元走软的长期趋势影响下,虽然人民币在近期已经完成小幅升值,但当面临的升值压力依然不小,资产泡沫也有膨胀的压力。应灵活运用外汇管制手段应对热钱持续流入所带来的压力,打击外汇黑市和地下钱庄,维护外汇市场环境的规范有序。(4)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内需、出口、投资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在投资动态效率不足以及出口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情况下,扩大内需能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我国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过热,因此扩大内需并不会导致物价总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扩大内需要求我国建立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而完善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可以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会受到物价大幅上涨的剧烈冲击,对保障民生有着积极意义。(5)加强政策舆论引导控制非理性预期。通货膨胀预期并非真正的通货膨胀,为避免居民由于担心物价上涨,而囤积、抢购等行为对经济造成影响,促使物价不正常的上涨,我们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解释政策实施意图,适时给出政策信号,使居民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导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大家产生不理智的预期以及由此预期产生的非理性的行为。
  2.构建通胀预期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通胀预期管理体系,也缺乏针对通胀预期的专项调查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通胀预期,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胀预期管理长效机制。(1)建立专门针对通胀预期的调查测度机制。国外经验表明,抽样问卷调查是衡量通胀预期最常用的方法,我国中央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通胀预期抽样调查监测制度。评估通胀预期,随时把握通胀预期的变化情况。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在全国58个城市中选择464个储蓄营业网点,在每个网点随机抽取50名储户作为调查对象,总调查问卷数约23200份。调查中关于物价判断与预期的问题是“你对近期市场物价趋势的看法”和“您预计未来3个月物价水平将比现在”作种变化。这种调查方式和预测方法能较好地体现公众的通胀预期水平。但是最好采取每月一次,调查问卷为主,电话采访为辅。调查对象必须包括不同阶层与年龄段的消费者、不同行业或领域的管理者或专家、学者以及专业预测机构。对普通消费者的调查问卷必须包含对过去一定时期物价走势的看法和对未来一定时期物价变动趋势判断两项内容。(2)发行与通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和衍生金融产品。从通胀指数化债券或与通胀指数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中提取信息,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衡量通胀预期的重要方法。这些产品进入二级市场后,其价格变动能够直接反映出公众(投资者)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水平。我国应建立长期的通胀指数化国债发行制度,同时建立健全通胀指数化国债二级交易市场。为保证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能够准确反映通胀预期水平,还需要抑制市场中非理性的投机氛围。同时,发行通胀指数化国债,对CPI的公众认同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3.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引导机制。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是国外对通胀预期进行引导和干预的一种常用方式。我国虽然也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信息发布的正规渠道,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不足之处在于非正式表达渠道不畅通,太少。非正式表达渠道即权威机构领导人在适当场合对未来货币政策、价格政策、物价走势等敏感问题进行暗示或非正式表态。与正式表达渠道相比,这种方式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影响更为直接等特点。中央银行应明确宣示保持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央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通过采取必要措施能够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具体可能影响价格的因素,要向公众解释说明。由于通胀预期波动性较强、变化较为频繁,信息沟通的非正式表达更适应通胀预期的运行特点。可通过非正式渠道即中央银行的领导人在适当场合对未来货币政策、价格政策、经济形势、物价走势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非正式表态,对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行引导。
  4.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模式过渡。我国已经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部分条件,经济快速增长、财政状况良好、金融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具备较强的经济独立央行货币政策具备一定的透明度性;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货币政策目标执行中未将物价稳定放在最重要位置。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清晰度和可信度还相对较低,最适宜首先采取初始型通货膨胀目标制模式,并逐步向正式通货膨胀目标制模式过渡。根据有关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潜在通胀目标国。因此,从现有的制度约束和经济条件出发,尽管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实行正式通胀目标制的基本条件,但是已经成为潜在的通胀目标制国家,并在短期内可能成为初始型通胀目标制国家,只不过正式通胀目标制的过渡时间将较长。从长远看,随着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透明性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实行通胀目标制的条件将逐步成熟,届时货币政策原来兼顾的其他目标可以通过信贷政策以及其他结构调整政策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谭小芬.通货目标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经济纵横.2010
  [2]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通胀预期管理――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0(4)
  [3]尹燕海.通货膨胀预期问题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走向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1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