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一轮通货膨胀下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春梅

  [摘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表明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使企业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十分明显,本轮的通货膨胀面临的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有很多区别于过去通货膨胀的特点。针对在新一轮通货膨胀下中小企业成本上升的问题,提出了降低和控制中小企业成本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特点;措施
  
  一、新一轮通货膨胀呈现的新特点
  
  1.本轮通货膨胀的类型是成本推动型,不是需求拉动型。这是对本轮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本轮通胀的压力主要是由于粮食等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粮食价格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的下降造成,属于供给出了问题,应属成本推动。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引导国内能源、钢材等价格的上升本属于投资需求膨胀导致,主要属于需求拉动,但这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涨时,间接的也属于了成本推动因素。所以本轮经济体现出的是一种成本推进导致的通胀。
  2.本轮通胀是输入型通胀。中国是世界工厂,原油、铁矿石和各种初级产品的原材料涨价势必造成输入型的涨价。涨价的幅度是百分之几十,这些产品都是初级产品,不是某一个最终消费品,如果是某个最终消费品,其影响就不大。
  3.本轮通胀既有当期通胀的因素,又有前几年潜在的通胀因素。前几年国际原油价、成品油、煤炭涨价,我国一直对这些商品价格干预,这种介入使得我国前几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价格高低对市场供求关系是有影响的,现已出现了一些影响供给的因素,煤炭涨价、电不涨价、火电厂亏损、成品油不涨价、企业亏损。前几年政府干预的因素或早或晚的要表现出来。控制的空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取决于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4.本轮通胀是结构性上涨和潜在的全面性上涨的。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升比较快的时候,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造成,也就是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造成,表现出的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涨,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现在表现为物价变动过程中的结构性差异。同时,我们看到潜在的通胀压力是全面性的,钢材价格涨价了,铁矿石是百分之几十几十的涨,建筑和家用电器也涨价,钢材会影响到最终消费品的物价上,此次物价是全面的持续。
  
  二、新一轮通货膨胀下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1)通胀使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企业利润,导致产品价格提升。本轮通胀是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导致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外购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费也就上升,生产工人增加工资,导致产品成本中的人工费增加,也引起了包括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在内的各项管理费的增加。所有这些费用的增加,就会导致产品成本的全面提高。(2)通胀使企业必须增加流动资金。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企业怕原材料再涨价,便提前进货,增加进货。库存材料、物资便大量增加,企业必须增加储备资金需要量,否则企业可能停工待料,资金周转不灵,生产经营恶性循环。(3)通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造成资金紧张,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由于物价上涨,企业买同样多的原材料,必须增加流动资金。这就可能买了人家的货而付不了钱,增加企业债务、三角债务的产生,货款收不回来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新通胀下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的措施
  
  (1)加强内部管理,引进ERP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中小企业应实施信息化管理,企业实施ERP系统之后,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企业按产品订单和计划进行采购,有效地防止出现因采购数量过多而造成存货积压,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2)提高劳动生产率,缓减人力成本增长,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竞争到最后就是人才的竞争,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习,提高管理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合理安排员工工作,使员工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降低产品成本控制的压力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及时回笼销售货款,加快资金周转。由专人负责对企业销货款的回收,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组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帮助企业向担保性企业进行融资,为苍南民营企业构建一个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融资体系。(4)树立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品牌建设体系。创新与品牌如同企业的双翼,将会带企业飞跃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加大品牌宣传,使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诺金,温和型通货膨胀――对当前物价形式的思考[J].经济观察,2005(3)。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析――《通货膨胀趋势研究》课题系列之三[J].统计研究,2005(6)。
  [3]王逢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J].会计之友,2005(8):14~15。
  注:本文系2007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项目(SZDOTW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