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小平
【摘要】 如何化解和防范信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避免由此而引发的银行呆坏帐,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迫切课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或拒绝履约而给交易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双向性风险,一般会影响签订协议的双方。对于供货方而言,它将面临不能拒绝付款的风险,客户也将面临供货方不予交货的;贷款银行要承受借款方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的风而借款方也会面临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双方存在信用风同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承担各种风险来获取风险回报,所面临的风险可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系统因素相关风险,这种风险无法分散;非系统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银行信用风险是向银行借款的企业有可能不贷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面临着损失的风险或者承担企业延期支付欠款的潜在成本。
2.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确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银行贷款资金遭受损失。商业银行存在以下几种信贷风险:一是贷款的风险。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要对企业状况做出评价,但也存在银行无法获得真实完全的可能性,误导银行将贷款发放给这些提供虚假的企业。二是政策性贷款的风险。我国有大量的政策款,道德风险是政策性贷款大多不能按期收回的原因之一。三是重组国有企业风险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重组国有企业的风险主要在于是否有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改善还本付息力。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担保能力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在投放和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信贷投放和风险控制体系,规避信贷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
1.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尽量减少对信用风险较大的客户发放贷款,进而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传统上有“5C”专家方法;单变量分析法;多变量分析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外产生了许多创新的风险评估模型,如KMV公司推出的Credit Monitor Model,JP摩根公司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麦肯锡公司开发的Credit PortfolioView等。这些信用评估方法模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与防范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去学习并且研发适用于我国的评估模型。
2.建立完善的外部评级体制,与内部评级体系相结合。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资信评级、风险管理、信用保险专业有关信用的中介机构和评级单位。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非常著名的信用评级单位,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等,这些信用管理服务公司都是独立的私人企业,不受政府控制,独立于证交所,并且和被评级企业没有任何关联,能够做到公正、独立,为银行是否授信于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如果能够成立这样的独立机构,不仅可以促进银行内外部评级体系相结合,有效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对企业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3.银监会和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应改变对于商业银行的注重事前监管的方式,由合规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我国可以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内容,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违约率等各项比率,加强对银行的外部监管。
4.完善社会信用体制的建立,加强有关方面立法。要改变缺少信用观念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使有关失信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要求加大立法力度,制定相关对失信、无信行为的惩治、惩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严惩不贷。只有在法律保障的威严震慑力下,才会对失信行为具有约束力量。还应加强对公民诚信意识的培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下,违约失信行为自然会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会大幅度下降,并且为今后整体市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培育风险管理专业优秀人才。加强风险管理教育、培育专业人才,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知识,对现有银行职员定期加强培训,并且要增强其责任心,将风险管理效果与个人利益相关联,以增强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减少由于银行的失误所增加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与促进商业银行良好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创新、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为商业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
[2]赵晓菊,柳永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8)
[3]朱小宗.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分析及其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学报.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