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剪纸在居室空间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诚 黄 凯 王运强

  【摘要】 从中国民间剪纸的装饰、造型、审美等角度着手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其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 剪纸;装饰;造型;审美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中国民间剪纸受到习俗、生产、政治、宗教、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成为我国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活化石,体现了艺术最本质的审美观和精神境界。
  
  一、剪纸的定义及特点
  
  剪纸是指用剪刀或刻刀把纸、皮、金箔、布等可加工的材料进行艺术上的镂空,并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刻画内部线条花纹,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体现出的图案。剪纸题材具有多样性,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作者大多来自民间,作品题材大部分是取材于自己的现实生活,表达的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托情寄情题材的一大特点是采用谐音、谐形、象征等寓意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纳吉祝福、祛邪、除恶、劝勉、警戒等愿望。剪纸的造型形象稚拙夸张,剪纸处理形象时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抓住这些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形象一目了然。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剪纸中的线条可以归纳为圆、尖、方、缺、线五个,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造型装饰图案化。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比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层层重叠关系,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多使用组合的手法。
  
  二、剪纸装饰在居室空间中的运用
  
  自古人们除了用剪纸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外还有一功能就是用剪纸来装饰自己的家,特别是逢年过节、嫁娶时人们用它来装饰自己房间的每一个地方,剪纸在烘托气氛和装点室内空间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传统的剪纸装饰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将剪纸作品作为单纯的装饰品运用到居室空间的设计中去,在间接装饰当中,剪纸有着丰富的图案,可以选择一个立面墙在上面用颜料描绘一个图案,通过玻璃加工厂把剪纸直接用于阳台或卫生间中的玻璃图案装饰,美化了玻璃也解决了剪纸变色、易腐烂的弱点,也是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一个好结合点。天棚的吊顶上可以用剪纸来装饰四个角,也可以用剪纸的图案做为吊顶的元素来吊顶或是以剪纸图案为元素用其他的材料制作出来,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三、剪纸造型在居室空间中的运用
  
  首先,造型的阴阳说。在剪纸中造型方法有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三种方式。作品中阴形或依附于阳形之中或独立于阳形之内,反之阳形亦也。这种虚实相生的抽象形式代表了中国式的抽象的意义,给观众留下自由的想象空间。
  其次,剪纸造型平面化、投影化、和刀剪味。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的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既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这是剪纸造型的一大特点。
  再次,造型的艺术符号性。民间剪纸艺术的符号,即是直观的纹样和图形,内涵又是非常丰富的,是经过积累、淘汰、逐渐完善而程式化、定型化,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意象的一种表达符号。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美的审美理想,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情感。
  
  四、剪纸审美在居室空间中的运用
  
  剪纸具有富于装饰的形式美,一切艺术形象都讲究形式美,剪纸可以说更注重形式美。无论是取左右或者上下对称结构,还是均衡结构,都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剪纸还具有生动的构成之美,剪纸中强调线条和块面构成,充分体现出“大”的气派。人们借助不同的形态,不同力感,不同节律的线,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语言,运用到剪纸中,就使作品本身具有了一定风格和特点。剪纸追求“境生象外”的意境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幸福美满的审美思想。以象征寓意手法表现吉祥主题,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空间的装饰中我们可以用民间的传统元素或艺术品来装饰房间,可以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蕴的剪纸图样,并对其作一定的变化和创新,以表达某种主题情感,使其既有传统民族图形的形似和神韵,又有居室空间设计的意味。还可以用民间、大自然的材料来装饰房间,这样以来居住的环境更完美并带有朴素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的就达到了。
  剪纸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正由于它的独立文化内涵有异于其它的现代设计。适当的点缀和应用剪纸艺术,能够提升居室空间的人文气息和塑造氛围。且对居室空间的设计,以及其他类别的现代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6)
  [2]钟敬之.《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
  [3]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天津出版社,200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