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正

  摘要: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进行着民族复兴大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紧密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62-0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以来所倡导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大胆创新,否则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就必须科学理论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紧密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不断在政治工作内容、载体,观念、理论体系,价值观、方式方法上坚持创新,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1)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载体的创新。从内容载体上实现转变,突出融合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攻式战略,积极地“唱好主旋律”和“有的放矢”。信息网络时代下,我们要防止不符合我国传统和国情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以及消极颓废的精神产品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另外,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增大,他们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责任感整体不强,而且他们的居住点流动性大,往往是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的“盲区”。因此,要加大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科学知识是一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一资源,就能够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增强其可接受性和教育效果,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打好主动仗。实施知识教育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理想、道德、纪律等教育内容,自然而贴切地灌注、渗透子科学知识之中。
  (2)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理论体系的创新。要创新就要有所突破,首先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现代经济之中,把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变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善于调动创造思维进行改革与创新。其次,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党组织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核心之中。同时,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目标明确、责权分明、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更好地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运用这些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掌握这一科学体系,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观察问题。其次,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国际化的同时,努力挖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好思想道德基础和民族精神基础。
  (3)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观、方式方法的创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观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其他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日益表现出趋利性特点。人们对现实政策评判、对社会前途的关心,则更多地将之与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心个人对合法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自觉遵纪守法。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应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引导群众和切实服务群众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最根木的是勇于实践。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为顺利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曹云华,新家坡的精神文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3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