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方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已经突出强调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引领高职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旨在就加强和深化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谈谈理解和认识,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工学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一体化、工学两个育人环境一体化、帮助学生做好学生与职业人两个角色、充分发挥两支教师队伍的作用,加强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66-01
  
  1、正确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眼睛要瞄准“工”。“工”即是企业环境、真实生产、工作环境,学生能够从事胜任生产一线工作才达到了培养要求,才实现了培养目标。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涵义应该是完整全面的,而不能是孤立片面的:不仅仅是具有生产知识、技术技能,还要具有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试想,一个技能很高的学生,素质不高,没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工作不认真,能够生产出什么优质产品:一个缺乏诚信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的学生,能够成为企业信赖的优秀员工吗。
  第二,眼睛要瞄准“学”,弄清楚“学”的涵义,这个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了,传统意义上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学是为了学,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模糊,视野短浅,学习动力不足。学不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不能是手段目的的重叠,应该将之分解,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只是中间环节而并非最终环节,并非结束。这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三,眼睛要瞄准“结合”,学只是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如果手段不和目的结合,就手段而言手段,“学”的意义就显现不出来。学生就不清楚“学”的作用、目的和意义,为“学”而“学”,缺乏积极性。一定要学用结合,就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工引导学。试想,学生根本不明白“学”是干什么用的,何谈学习的兴趣呢。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工引导学,把学习与生产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学习的革命性意义,是学习的实质所在。
  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意义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他们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传统学校把掌握知识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把掌握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培养根本手段来看,传统学校把掌握理论作为学生培养根本手段,工学结合把善于实践作为学生培养根本手段;从学生的培养场所来看,传统学校把学校作为学生培养场所,工学结合把学校和企业一同作为学生培养场所,实现学校和企业培养学生一体化。
  
  2、工学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一体化之路。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工学一体化,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企业文化,实施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充分反映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现课程整体设计,课程体系要以培养企业(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更好的落实“订单式”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计划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50%,同时,务必充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要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适应真实工作过程、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按时、按质、按量生产出合格甚至优质产品,达到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由“会笔试”转向“会做事”。考试是一根指挥棒,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学校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去学”,有些学生“会笔试”不会“做事”,考生笔试可以得高分,理论考试得高分,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有些学生实践能力很强,但考试成绩平平,这就反映了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说明传统考试方法是匹配一般本科学历教育的。因此,必须采取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侧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实行“双证书”制度。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求有学历证书,而且要求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围绕培养目标,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双师型、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要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学校要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或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以改善高职学院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帮助学生做好学生与职业人两个角色
  
  学生在学校读书,还是一个受教育者,学校对他的要求是有限的,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作为职业人,走上了社会、进入了企业,他首先一个特点就要具备独立性,他要在思想上、经济上、行为上能够自理、自立,不再依赖父母、老师。第二个特点是他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工作,他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生了,这是最根本的。
  这是与学生最实质、最根本的区别。他已经由一个消费者、学生转变为一个工作者、生产者、劳动者,能够为社会提供生产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相应的,他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领得他的劳动所得、他的劳动报酬。第三个特点是职业人应该有明显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学生,是来学习的。既然是学生,就可以不怕犯错误,换句话说就是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职业人则应该有明确的责任意识。第四个特点是职业人应该具有合作精神。因为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有分工与合作,就必须具有合作精神,这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4、充分发挥两支教师队伍的作用。加强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
  
  工学结合的过程,就是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支队伍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从学校专业教师来看,学校专业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专业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因此,要面向未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能够使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为工学深层次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贴近工学结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有利于对学生的实际生产的教育引导。同时,专业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教师要防止和克服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相脱节”的现象,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领。
  
  5、结 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阶段,还很不完善,需要我们从实践上积极努力和理论上大胆探索,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定型,推动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G],中发[2004]16号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3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