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艳君

  摘要: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动物习语,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动物引起相同的或不同的联想,而有时为表达同一联想或喻义,会采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中应根据英汉习语的对应情况,尽可能保留原语形象。
  关键词:动物形象;英汉习语;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207-01
  
  1 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会产生相同的或不同的联想,也会由不同的动物产生相同的联想。所谓联想意义,就是由动物形象的字面意义所引申的或附加的深层意义或修辞意义。这一联想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对于操本族语的人来说,习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固定化的:即某一形象肯定而且只能引起某一种联想意义。
  英汉习语中根据动物形象与联想意义的对应情况,大致分为三类对应情况:
  (1)基本对应: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设喻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意象效果,进而使人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深层喻义。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对同一种动物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联想。(2)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众所同知,词本无义,义随境生,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是因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背景系统不同。英汉语言存在两种部分对应的情况:形象相同,联想不同;不同的形象引起相同的联想。(3)完全不对应(无对应):这一情况指动物习语在字面上,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与汉语都没有相同之处。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从联想,甚至毫无意义。例如“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ansson's yesterday,”霍华德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孩。“A visit by the stork”意味着“thebirth of a child”。
  
  2 影响动物联想意义的因素
  
  由于英汉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导致英汉带有动物形象习语联想的差异。这些文化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以“牛”和“马”为例:由于英国是岛国,渔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他们对马比较熟悉,经常用马来比拟生活中的事物,如“as strong as a horse,Trojan horse。而中国属于内陆的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农业国家,自古用牛耕作,因而多用牛来象征某种感情或意义:如“壮得像头牛,对牛弹琴等”。总之。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一个民族只会按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某一动物形象的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
  
  3 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动物形象习语的翻译
  
  奈达指出,翻译即译义,就是要把原语的信息准确输入到目的语。这一过程包括通过原语字面意义及联想意义的理解,然后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形式在译入语再现原作的信息,首先是语义,其次是语体。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这里他强调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达到译人语读者能以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理解同一信息。
  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指他们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图像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就习语而言,如果译者对其鲜明生动的比喻形象处理得当,在保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译人语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艺术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找出动物习语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
  (1)保留形象直译法。
  既然英汉习语中存在大量形象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保留原语形象进行直译找到两种语言都具有的相应表达方式。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可直接翻译成“披着羊皮的狼”。另外一些习语如"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汉语中的习惯表达为“一箭双雕”,但随着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影响的扩大,汉语中也出现了“一石二鸟”的表达法。这样的翻译不仅能保持原味,还能引起丰富的联想,直译明显优于意译。
  (2)转换形象意译法。
  联想意义是建立在对本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一旦习语被译人另一种语言,译语读者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译语形式进行解码。因此译者必须根据中英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适应译语读者的信息接受渠道。比如:“you are going to the dogs。you arelying down with dogs,you are waking sleeping dogs-don'tyou know enough to leave before the last dog is dead?”四个习语中“狗”的形象很突出,如果在翻译中只译出其深层意义而舍弃形象,句子就会大为失色,因此,译者应尽量译出其形象性。辛献云将其试译为“你在积薪厝火,你在火上加油,你在引火烧身,你在玩火自焚一难道你非要等到火烧到眉毛才知道走开吗”这里用“火”的形象代替了原文的“dog”,既保留了原文鲜明的形象性及其奇特的风格。意义也基本一致。
  (3)移植形象阐释法。
  译语读者由于缺乏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他们无从理解原语中的固定化联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它们的联想意义做出补充性解释,以便译语读者能正确的理解。例如:“Judas kiss”是一个有名的圣经故事的成语,说的是Judas(犹大)以亲吻耶稣的方式山卖了耶稣。如果意译成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所以译者应该在直译移植原文形象的基础上再略加引申,有译者试译为:“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4)舍弃形象意译法。
  有时一种文化中的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另一文化中无从联想,也没有与之相似联想意义的其它动物。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只能舍弃原语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如果翻译成让猫露出袋子,那么中国读者肯定会迷惑不知所云。事实上这个成语是指纽约地区的农民把猪放在袋子里卖,有时里面放的却是猫,因为猫不如猪值钱,买的人如果不打开看便受骗了,所以这个习语真正的意义是“泄露秘密”。
  
  4 结论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习语及其形象引起的深层意义的联想进行的对比研究,我们了解到语言之间由于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既存在着普遍的共性,也有各民族文化造成的独特个性。因此在跨文化翻译和交际中,动物习语的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语的形象,并根据译语文化及语言习惯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恰当的译法,以准确而得体的形式在译人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21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