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调查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芳芳
摘要:高职院校在其前身、生源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本专科院棱。相比于普通本专科院校辅导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面临的职业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职业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而辅导员职业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归纳了其适应不良的特点及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适策略,为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职能和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问题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64-02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的本专科院校,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技校、中专等合并而成,其在管理模式和体制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成立时间较晚;生源主要为最后批次的普高生、三类生(中职、技校、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等。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将更大,更易出现职业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如:工作中产生焦虑、低成就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而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调查及结果分析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为调查范围。对象选择了在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的辅导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93%。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实证部分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的调查问卷,同时结合对身边辅导员访谈的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订,对语意表述不清或具有歧义的题目进行了修改,从而使得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更加适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份:第一部份为被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等,用以说明被试者的背景情况;第二部份是对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第四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倦怠情况的调查。
1.3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整体水平良好,但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引发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的问题。
(1)职业前途迷茫导致焦虑情绪。在调查中。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使我感到在个人事业上前途渺茫”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0%的人选择“有时如此”,29.2%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与同龄人中的专业教师相比,我认为存在着已有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上的差距。”的问题上,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20.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37.5%的人选择“经常如此”。29.2%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我觉得工作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问题上,37.4%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29.2%的人选择“有点符合”,16.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4.2%的人选择“符合”,12.5%人选择“完全符合”。从调查数据可知,辅导员对职业前途感到迷茫,对未来缺少信心,对辅导员工作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容易产生焦虑及悲观情绪。
(2)工作性质繁杂琐碎导致低成就感。在调查中,在“由于事务性工作繁重,我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解决深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问题上。4.2%的人选择“从未如此”,4.2%的人选择“很少如此”,33.3%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2.5%“总是如此”。在“从工作中获得的成效感”的问题上,45.8%的人选择“满意”,37.6%的人选择“不确定”,8.3%的人选择“不满意”,8.3%的人选择“很不满意”。在“到了下班的时候,我感觉已经精疲力尽了,不想再作任何事情”的问题上,4.2%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33.3%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8.3%人选择“完全符合”。在“在工作中,我有挫败感”的问题上,20.7%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41.7%的人选择“有点符合”,16.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16.7%的人选择“符合”,4.2%的人选择“完全符合”。从调查结果可知,由于高职院校前身、生源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倾向于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工作内容繁杂琐碎缺少研究性,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辅导员体会不到强烈的工作成就感。
(3)工作职责不清导致多种角色冲突:在调查结果中,在“我感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上,37.5%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辅导员既要成为学生集体管理者,又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使我难以把握”的问题上,8.3%的人选择“从未如此”,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45.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16.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引导者等诸多角色于一体,多角色期望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
(4)自身素质不够导致挫败感。在调查结果中,在“我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4.2%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1.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我能够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的问题上,16.7%的人选择“有点符合”,50.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16.7%的人选择“符合”,16.6%的人选择“完全符合”。在“我觉得自己像被淘空了一样,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25.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在“我担心学生对于我处理他们问题的方式不满意”的问题上,25.0%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25.0%的人选择“有点符合”,16.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5.0%的人选择“符合”,8.3%的人选择“完全符合”。
数据显示。由于社会、学校、学生及辅导员本人的高期望值和辅导员自身素质偏低存在着矛盾,而一般高职院校起步比较晚,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上还不够完善。辅导员自身也缺少一定的钻研精神,缺少一定的耐力,因此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调适
2.1 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
作为新世纪的思政辅导员,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岗位职能。必须要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职业素质,这首先就要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作为辅导员个人,要有忧患意识,日子不能在不断的抱怨悲观中度过,要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步骤,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提升职业素质。而作为校方,应尽量给辅导员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平台,如:由学院统筹安排,按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团队,并且系部根据辅导员专业发展方向作好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分工,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研究、专业发展”三位一体。至少保证辅导员1/3的精力投放在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上,2/3的精力做其他事务性工作。校方积极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如:一个月至少安排2次以上院内专业团队研讨会;拓宽相关专业培训渠道,在政策上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创造辅导员校外交流和考察的机会,尤其是实践的机会;实行课题研究传帮带等。
2.2 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及角色职责
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使得辅导员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如:团学指导老师、日常管理老师、心理指导老师、党课老师、就业指导老师等,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如日常管理老师要求严厉,而心理指导老师要求和善有亲和力,这两种角色若由同一个辅导员扮演的话,就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从而使辅导员和学生都容易有无所适从感。因此,要减少角色冲突所带来的不适感,首先就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作好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合理分配,如;在辅导员分工上根据角色要求相同或相近的原则进行工作分配,使辅导员能扮演好同一类型的角色,减少由于角色转换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2.3 建立辅导员心理保健机制:加强自我心理调适
所谓快乐就在自己的心中,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其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因此,要想增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应着手于如何提高其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如:建立学校辅导员心理保健机制,针对辅导员开展相应的心理培训,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辅导员休闲俱乐部,增进辅导员间情感培养和沟通,释放不良情绪,增进团队归属感;辅导员自己要学会放平心态,驾驭状态。
辅导员职业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的调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不良职业心理的调适策略,为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职能和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问题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21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