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瞻前顾后:医院建筑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海宇

  关于医院建筑的定义,不论完整与否,在各种书籍和文章中多有论述。然而,医院建筑不只是个概念,它首先是建筑与医疗两门实用科学之间的认知;其次,才是设计和技术的策略。
  既然医院设计是讨论科学之间的事,那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科学精神:(1)探索精神,对未知事物要有好奇心。(2)怀疑精神,不要轻信。(3)实证精神,不能靠主观来判断。(4)理性精神,要有严密的逻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医院建筑设计的主旨。
  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集规划学、建筑学、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信息工程学、美学、医疗技术设备等学科于一身。
  我们应从医院研究、医院设计、医院管理三个方面探讨医院建设课题。而医院设计是实现研究和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今天,人类可以应用科学技术与疾病做不懈的抗争,当我们感叹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时,不应忽视承载这些进步的建筑物,社会应该赋予它们应有的待遇,做为建筑师更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概念内不断地转换视野、调整思路,提升对医疗建筑的理解和认知。
  医院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医疗救治方法与最新的前沿科技被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所以,医院建设工作的关键就在于不断满足需求变化,努力迎合发展目标。建议医院要科学、细致地做好中长期医疗事业发展规划,它将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此规划指导下,首先,新建医院要从城市规划布局入手,对其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合理布局。城市应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医疗用地的基本标准,完备市政设施,保证医院在一个有序的城市环境中稳定运营。这通常要使医院建设用地具备:良好的道路配置:符合功能要求的出入口安排:足够的建筑用地,绿化用地。院内交通用地、各种人流车流集散用地及未来发展用地。对于城市中既有医院而言,也应在合理布局和规模的引导下,努力创造条件,适当控制医院周边城市用地的开发,为医院留有扩充的可能性,在规划控制指标方面满足其发展需求,使医院建设符合城市建设标准的门槛。
  每座公共建筑都要有相应的城市道路为其服务,医院也不例外。就某种意义而言,道路设施就是医院的“生命线”,运营管理要想顺,就要“先铺路”。这里所述之路包含三个方面:地面之路――根据医院规模确定周边城市道路的数量,力争有两条以上城市道路与院区比邻,同时辅以院区内的环形通道,建立可自我调节的路网体系。地下之路――在地面以下建设可行驶机动车的道路,配合医院地下空间设施,形成高效的内部交通。空中之路――专指医院自备直升机平台的建设,这一设施的应用,使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可以大大地超出其自身的标准。例如,北京友谊医院被市政道路分割成东西两个院区,地上二层的空中连廊及地下三层的暗挖通道像两条“脐带”一样将两个院区方便地连接起来。直升机平台的修建为医院预留了第三通道――空中走廊。
  理想的路网可大力提升医院与城市间的相互依存度,使各种流线互不干扰,运营管理便捷顺畅。
  医院院区出入口的合理布局是建设规划的重头戏。出入口是交通设施,是供人员和货物等流通使用的、院区和城市之间可控的连接通道。功能决定着出入口的方向、位置、尺度和形象。如果医院仅为追求形象而忽略其他功能要求而进行所谓的“正门”设计,则是舍本求末的思维。
  医院用地使用和划分的基础是医疗功能,“金角、银边、草肚皮”这一围棋术语也适用于医院建设的总体规划原则。安排好转角区域、建设好周边地带、最后再来个“中心开花”,这种规划方法可以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在满足医院功能的前提下,逐步符合未来发展需求。比如,一所新医院的建设,切忌盲目地将医院主体建筑居中建设,使本不宽裕的用地被划分得七零八落。用构成图案替代规划美学,就是不负责任地在制造一个没有生命的“畸形儿”。一座城市拿出宝贵的土地来建设基础设施,我们没有理由去浪费它。
  梁思成先生说过:“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我理解,“大众化”就是具有普遍规律、社会认知度高、带有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而“最坚固的结构”则包含了建筑材料和构造方法。当今,我们的社会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从建筑质量方面来看,这只是50%的工作量。做为医院建筑,在功能第一的指引下,要完善建筑策划的目标,要避免大量黑空间(无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建筑空间)的出现,要保证内部交通易达通顺,要做到重要的辅助房间上下对位;要加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标准;要提升建筑空间的适应能力,要杜绝施工质量“虎头蛇尾”(重结构轻装修)的现象:要重视建设投资效益的合理性;要追求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环保节能。
  
  举例说明
  
  要完善建筑策划的目标,就是要在医院建设开始前避免因调研不充分、策划不周全、思路不一致、决策不准确、计划不科学而造成在医院建设过程及运营中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卫生部的部管医院在具体实施基本建设之前,必须上报医院院区总体规划,全面阐述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
  要提升医疗建筑空间的适应能力,建筑师就应尽量统一轴线柱网尺寸和楼层层高,使空间可以适应因医疗水平的进步而产生的变革要求,同时满足医院上下楼层之间复杂的功能组合。
  要重视建设投资效益的合理性,就要使医疗建筑在合理使用年限内减少大修大改的次数,建筑物的拆改极易造成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材遭到破坏,从而损失之前的投资效益。建筑外墙体系要经得住火灾和负风压的“考验”,内隔墙要防撞、耐擦洗、防噪音,门窗要经久耐用,房屋内“六面体”的建筑材料应以“寿终正寝”的方式报废……如此这般,才是投资效益比的最高境界。
  要加强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标准。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流程的标准化及科技成果的普遍应用,人们在医院停留期间内,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人流+时间=服务需求。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心境,可以辅助患者治疗,医院的休闲等候空间也就随之产生。同时,这种空间对避免流线干扰、减少交叉感染,缓解医患矛盾及提高空气质量等都有所帮助。加强此类空间的建设,不是提高档次、追求奢华,故弄玄虚,而是我们的社会对医疗建筑提出的新标准和新需求。
  建筑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大众化的四维艺术,它不仅具有二维平面构成艺术和三维空间立体艺术性格,同样表达着四维时间的艺术特质,在医院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一建筑形象。凭借结构与空间来营造特有的建筑艺术效果,是医院建筑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借用杨廷宝先生的话:“在化平凡为神奇的匠心运筹之下,建筑内外也有了性格,有了韵味。”
  医院建筑通常是以组群形式出现的,空间过程和空间层次的创造,是达到建筑物预期效果的有效设计方法,其形象宜庄重,明朗、朴实、比例匀称、选材考究,以此来接受社会的品评和时间的磨练。医院运营离不开城市的供给,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也诱发了其独特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变革。一个医院的规划和设计师应该使自己的作品准确、自然地融入整个城市的生命系统和形象主题之中。一个具有优秀功能和强大运营能力的医院,其建筑形象也一定最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当前,我国的医院建筑形象日趋雷同,一方面说明医院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医院建筑设计急需认真细致的工作,在汲取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应融入地域文化特征及医院自有的精神气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