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作业(2)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 菁 傅 刚

  上期我们说到登些学生设计作品和论文。为什么设置这样的课题?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法?说起来轻松,实际上我们总有选择,不会是一时兴起。很大程度上,这源于我们自己过去的经历。所以这期,我们回头说说,远在学生开始他们的创作之前,我们自己准备的功课。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曾经与几个同学一道,给老师帮忙测绘好大一片园林废墟。大冬天,冻得鼻流清涕,手指头打不了弯。完事,一人给了三本我后来从没看过的书,算作纪念,仅此而已。如今,让学生参与科研和实际项目,多多少少得有些现钱。每到期末,学校会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学生作品评选,那也是要落实为一定金额的。甭管多少,省着吃学校食堂,能出来两个月甚至小半年的饭钱。
  说到现钱,就难免联想到教学质量。建筑学教学,与纯理论的学科不同,没有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没法教别人。但是具有很好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放着那么多活不干到学校教书,属于逆潮流而动,不正常。于是教学的重担,多数落在实践经验尚少的青年教师肩上。我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就干过两天“毁人不倦”的营生,热情很高,辅导的时候特别爱宣讲,偶尔口出狂言以示与众不同,很让学生开心。可这,正是身为年轻教师很难杜绝的毛病,而不是教与学的艺术。因为那时连自己还没明白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一大堆惑,还想帮别人解惑,局面可想而知。20年后再客串这个角色,感觉自然不同,除非必须的交流,废话少了。过程,漫长的过程,没法跳跃过去。具有了实践经验,还得用心琢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搞好学科建设其实不难,只要找到合适的教师,剩下的事基本上水到渠成。但是这种人会在收益和名气上远不如忙活项目的,就连学生也是佩服能忽悠能赚钱的老师,对用心揣摩教与学道理的老师也只是礼貌,谈不上打心底里尊敬。这不是什么秘密,而是环境气氛造成的。宏观地看,不分学校,也用不着调研统计,这教学质量随着建筑市场的持续红火当然是逐年下降的。
  说到评选,一人一个标准。学这行的人,恐怕首要的一关,是学会适应没有固定评判标准的评价。评价建成作品,靠的是长期历史检验。头脑比较有逻辑的人,受不了建筑设计这份无底洞工作的折磨。有学生问过我很认真地做这个设计课题,为什么评不上我的,不说一等奖,难道三等奖还不行吗,得奖同学的图我还帮助画过,怎么什么也没我的份?碰上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自己的体会:不说每人标准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不会标准相同。
  正值新世纪的初年,对过去的一切也处在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阶段。过去两年间,贾可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实际上不是大城市,而是了不起的城市的意思),终于在中国找到一些读者,很多人开始学习欣赏城市和城市空间的方法,学会欣赏尺度近人的小东西。也是在这过去两年间,美国的同行在重新认识当年因为贾可布斯的逐渐被接受而备受质疑和批判的摩西(Robert Moses)。人们开始带着赞赏的眼光回顾摩西,反思他对纽约建设的贡献,而不是一面倒地把他当作代表战后重建时期推行现代化局面摧毁传统城市格局的反面人物。摩西和贾可布斯,一向被作为对立阵营的代表出现。当贾可布斯以自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的时候,摩西身居城市建设要职,代表着体制内的强权。当贾可布斯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和赞同,摩西变成恶魔,甚至是带有种族歧视嫌疑的恶魔。专业和非专业舆论的天平,不是大幅度倒向一侧,就是大幅度倒向另一侧。今天,似乎开始了左右微妙摇摆的过程。
  今天,我们凭什么判断自己教的学生的作品质量?凭借对这些历史现象的反复琢磨,凭借对今天现实生活的体验,凭借所有这些累积到现在被称为经验的东西。但是归根结底,需要独特的想象力。这想象力,可以认为它属于天生的才华,因此是无法培养的,也就是教育没用;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能力,因此是可以培养的,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从非天才能理解的角度看,我们倾向后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一切都经历剧烈变化,建筑的形式语言、技术手段、表达方式,不可能是过去经验的简单重复。有胆量和毅力去积极寻求不同的概念和表达,而且具有国际眼光,就是我们今天设置课题时所考虑的,也是当面对学生作品时掌握的评判标准。
  作者:费菁、傅刚、清华大学毕业美国注册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7年1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