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冲击开发模式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低冲击开发的提出
  
  低冲击开发(Low-l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Prince George’s County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一种概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发展中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国外城市规划中的类似概念还有英国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澳大利亚的“对水敏感的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UrbanDesign)等。
  
  二、低冲击开发的应用和效果
  
  近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已经将低冲击开发技术列为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核心之一,从联邦、州、到县市各级政府都将低冲击开发技术作为新兴的绿色技术给予大力支持,目前美国西部的三个州――加州、俄勒冈和华盛顿都将出台低冲击开发的技术规范。
  低冲击开发技术在不同气候、自然条件中的应用效果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在全美各城市都显示出显著效果。根据资料统计,低冲击开发能减少暴雨径流的30-99%,并延迟径流峰值5-20分钟,从而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
  
  三、与传统雨水管理的比较
  
  即使是已经发展到暴雨管理的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l阶段的雨水管理,仍是主张在流域使用大中型设备进行径流传输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收集、传输和转移洪水,属于“管道末端”的控制方式,仅能消减洪峰,并且对小强度降雨的作用有限。而低冲击开发模式下的雨水管理属于真正的源头控制,很好地模拟了开发前的水文模式,同时消减洪峰、降低径流总量和消减面源污染,对于不同强度的降雨有全方位的效益,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
  
  1、以生态系统为根基,让城市与大自然共生
  城市源于自然、依赖自然,又在不断地改造自然、设计自然,城市与自然之间必须有新型的动态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让城市建设之后尽可能地少影响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模式,正是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2、从暴雨径流源头开始管理
  暴雨管理理念从原始的自然河沟排水、地下合流制管网排水、雨污分流制排水、快速消减洪峰流量到如今的生态化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低冲击开发模式将雨水管理的起始点提前到径流源头,先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的雨水传输路径和水文情势,再进入收集管道。具有双重调节的功能。
  3、强调尊重和利用本地自然特性
  减少对开发区域的扰动是实现城市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同时,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具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需要结合本区域土地利用、水文地理、土壤类型、气候、降雨类型等一系列的因素,是一种“on site”的结构性设计技术。五、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推演和观念的更新,城市雨洪利用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建筑、社区、街区到城市,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应用。在深圳,低冲击开发模式指导下的光明新区、滨海分区等区域雨洪利用规划已相继完成,全市的雨洪利用规划亦在编制之中。规划出台后,应有计划地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逐步将雨洪利用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
  尽管低冲击开发模式最初提出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从其基本理念出发,可以延伸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面临当前的社会转型,无论新建或更新区域的城市规划,都应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指导下,向尊重自然规律、重构自适应系统回归,从重空间物质规划向物质与生态共轭规划转变。
  现今很多国家面临城市蔓延的问题,主要以侵食绿色空间、扩展城市地域并且增加对机动车依赖性为特征,给环境敏感区域带来了很大压力。在此背景下,“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策略应运而生,提出以更具生态效益和面向社区的方式来重构开发模式。而低冲击开发模式恰好符合了对“精明增长”策略来说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环境及开放绿色空间的保护。以此为基础,更可拓展到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林容积量,不影响城市的文脉及周边的环境,促进有机循环的城市机能,进行整合的土地利用规划等。
  总的来说,城市应以对环境更低冲击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发展城市的时候兼顾生态效益,甚至将生态要素提升至决定性地位。在城市规划新理性主义的构建中,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4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