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力

  一、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提出和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为探索开放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标志,我国结束了闭关自守的状态,通过创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就,为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第二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扩大开放阶段。这一时期,外商投资大规模流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成功,商业零售、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开始对外开放。
  第三阶段:以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进入全方位开放阶段。按照WTO规则全面调整国内经济体制和政策,服务业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迈上新台阶,“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并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对外经贸发展迅猛。1978-2007年,对外贸易增长104倍,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累计利用外资7630.2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对外经济合作年营业额从0.3亿美元提高到479亿美元,增长了1595倍。从横向比较看,我国成为这一时期世界上对外经贸发展最快的国家。
  2、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扩大。1980-2007年,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0%上升到67%,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与进出口直接有关的就业人数达8000多万,外资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4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的10%以上。
  3、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了大量新产业,改造了许多传统产业,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只有0.2%,居世界第12位;到了200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9.3%,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4、推动了国内改革。对外开放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和资金支持,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中外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5、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开放使我国贸易和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的9%,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10%。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20多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领导全国人民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实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前发展。
  2、大胆参与国际竞争,坚持在开放中求发展。打破发展中国家依靠贸易保护谋求发展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勇于面对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性,推动了他国市场的开放,拓展了国内企业发展的国际空间,走出了一条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的新路子。
  3、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等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带动了整个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4、稳妥推进开放进程,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国内产业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开放市场。创办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严格控制国际商业信贷,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在区域布局上,实行梯度推进,先沿海试点,后内地推广,确保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5、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涉外经济体制。逐步打破传统内向型的涉外经济体制,建立健全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经营体制上,专业外贸公司体制逐步被登记制所取代;在管理体制上,政府直接管理体制被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体制所取代;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保护贸易政策被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所取代。
  
  二、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与对外开放初期相比,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新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正在形成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密,产品内分工越来越重要,全球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加速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由单个企业行为向集群化发展,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工业制成品和现代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增强
  我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和贸易大国,尽管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已经具备了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特征。国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高速公路里程和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港口吞吐量和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同时,劳动力质量也明显提高,仅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就超过400万人。
  (三)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国内市场和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国际收支的平衡。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市场、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产业调整和升级日益迫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利用。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规模的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海外利益也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来自国外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都面临新的挑战。
  (四)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随着我国贸易和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对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因素”经常成为国际经济运行和利益格局的焦点。一方面,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外部世界普遍受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给一些国家带来国际竞争的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外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并且由一般商品摩擦扩大到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汇率等制度性摩擦。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对外开放的地区布局

  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同时促进周边国家的发展,实现安边富边。在中部地区全面实施“万商西进”工程,通过发挥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和市场规模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他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东部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要上层次上水平,通过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区内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二)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品牌等措施,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快制定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高出口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工贸易适合我国国情,应该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向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善出口预警机制,规范出口市场秩序,有效应对贸易摩擦。高度重视进口的作用,不断提高进口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完善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体制和政策,发挥进口大国优势,加强国内外协调,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三)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好地发挥外资在国内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约农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对吸收外商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各地区外资优惠政策的管理和协调,杜绝以提供过度优惠条件、牺牲资源环境、损害国家利益的做法吸引外资。加强和改进对外商投资的监管,督促外商投资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跨国公司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完善监控机制,尽量避免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行为。
  (四)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
  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开发,获取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利用境外合作区等形式,推动制造业到境外投资建厂,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开展全球化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创立和发展世界级名牌。完善外汇、税收、金融、保险等配套政策,制定符合国际规则和我国国情的“走出去”政策促进体系。督促境外投资企业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效化解与东道国企业和公众的矛盾和摩擦。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协调和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
  (五)构建和谐的对外经济关系
  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经济协调,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进程,制定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更高层次上维护我国经济利益。继续积极开放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积极效应。加强和改善与大国的经贸关系,努力寻求经济的共同点和互补性,减少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更加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贸易、投资、财政与技术援助、人力资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妥善处理矛盾,促进共同发展。
  (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理顺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统一、协调的对外开放决策体系,切实解决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问题。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要加强对地方对外开放政策的协调,又要保持对外开放政策的灵活性。增强开放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妥善处理国内外各类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驾驭对外开放的能力。
  (七)健全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机制
  把防范经济风险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作为今后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外部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根据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国内经济战略与政策。继续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方针,严格控制对外商业借款,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监管国际短期资本的进出。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有效防范外汇市场风险。完善产业预警机制,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防止国内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深化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完善对外开放的配套措施
  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消除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整顿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按照行政脱钩、独立法人、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的原则改革行业协会体制,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教育方式和课程体系,加快培养大批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合格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8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