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彩霞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需要学校教育的补位,而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试着分析了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说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20世纪末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国情的话,那么大量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是21世纪初的中国最具特色的另一种国情。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关注并改善这一被称作城乡二元体系发展下形成的“制度性孤儿”的生存状况,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一般是爷爷奶奶抚养。祖辈抚养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淡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儿童期是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照顾留守儿童的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没有教育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不和谐或缺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因缺少父母的热情、关爱和肯定,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便容易滋生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孤僻、敏感、封闭、抑郁和焦虑等。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和情感趋于生疏和淡漠,交流的可能性被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亲子间的情感需要,因此,在道德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和缺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因为缺乏培养而受到压抑和限制。所以说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
  
  (二)农村缺乏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
  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学校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与父母交流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孩子较难教育,内向、敏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又重养轻教。因此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又是极其欠缺的。我们应抓住孩子情感直接、易表露、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重点实施情感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情感教育与留守儿童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情绪。它关注包括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意能力的质量。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二)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键在于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营养,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情感教育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投入,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目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作为动力,已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在情感教育过程的中,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而且必须要培养情感。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

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学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情感教育恰是这样一种教育。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它利用理解、信任、赏识、关爱等精神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加强了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
  其次,情感教育增强了教学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也可以在情感所营造的温和环境中得到解决。
  再次,情感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亲情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良好的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成功地营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并热爱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教育细节是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放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发自内心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由衷喜悦,为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深感担忧,倾己之力提供帮助。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细微感情投资尤为重要。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尊重和爱护,在公开场合要多讲些鼓励性的话,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与鼓励,以此建立他们的信心。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谈心以积极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
  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善于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即学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他们关心社会、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师要用关心、爱心、耐心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在责任中体验。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以此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使子女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要体会到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有许多留守儿童们尽管孤独尽管渴望享受亲情,但他们心里还是装了好多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以及责任感。他们会告诉在外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们会关心在外的爸爸妈妈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匮乏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我们要让拥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让缺乏它的孩子拥有它。
  
  (五)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尊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予以他人关爱和尊重。他们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作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七)结对帮扶,倾注关爱
  组织“手拉手”结对活动,挑选一些品学兼优、年龄相仿的非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给了他们很好的补充。“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的手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相信这种来自同伴的浓浓的关爱会不断地融掉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使他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其性格表现、生活学习态度也不一样,学校在对其教育时就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孤独者给其以温暖,自卑者给其以信心,胆怯者给其以鼓励,厌世者给其以希望。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不同的帮助,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知识教育可以造就人,情感教育可以拯救人。让我们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教育。把情感教育就像阳光般撒播在他们的心灵上,像春雨般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0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