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长与稳定的冲突及协调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关于美国贸易赤字的流行观点及其缺陷
  
  近几年来,随着美国贸易赤字的进一步积累和90年代高增长周期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到目前为止,有三种主要的分析视角:第一种,关注外部均衡问题,主要是国际贸易层面的分析,把美国贸易赤字的根源归为汇率和汇率制度方面的因素;第二种,关注内部均衡问题,从美国的居民储蓄和财政赤字等因素出发,分析贸易赤字的根源;第三种,关注全球经济增长的联系,认为外围国家所采取的特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这种增长模式对美国的依赖性,是导致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相关研究也针对美国贸易赤字的影响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总体而言,基于前两种分析视角的主流观点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已经高到不可维持的程度,为了恢复全球经济的平衡,美元必须大幅贬值,美国必须提高国民储蓄率。基于第三种分析视角的研究一般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不仅是可以持续的,而且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必然结果;美元币值调整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而且可能增加金融危机的风险;美国贸易赤字和全球性经济失衡的调整依赖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本文并不想对美国贸易赤字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只是希望结合上述三种流行观点的缺陷和不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分析美国贸易赤字的产生原因。在上述三种分析视角中,前两种延续了传统的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关注贸易账户收支余额、汇率调节的效率以及宏观经济的短期平衡问题,即开放的宏观经济稳定效应。这样的分析基本属于短期静态的范畴,缺乏动态的长期增长效应分析。第三种分析视角关注开放的增长效应,即基于各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阶段的差异性,利用开放这一机制实现各国经济增长的相互依存,进而为各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面两种分析视角的缺陷,但是分析过程过于简单,不仅理论分析的严谨性不够,而且缺乏足够的实证数据的支撑。而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人为地割裂了开放宏观经济的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之间的关系。在目前关于开放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中,一般也存在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的分析视角,它们分别关注短期平衡和长期增长问题。但是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开放背景下的稳定性政策和增长政策往往是相互割裂的,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通常只是服务于两者中的某一个,被忽略的是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冲突和不一致性。
  而实际上,在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长期增长与短期稳定性之间往往会出现冲突和不一致。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经济的长期增长需要不断地进行结构或制度调整,这是经济增长主要源泉或动力。但是结构调整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会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平衡产生暂时的不利影响,会使得就业、物价或产出等总量指标的表现不好。也就是说,在封闭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增长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的作用就不仅体现在为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摆脱国内资源约束创造条件,更为各国克服增长机制和稳定机制之间的冲突创造了条件。本文正是从这样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美国经济的增长机制和稳定机制之间的潜在冲突,探询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二、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70年代以后,顺应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调整。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汽车、钢铁、家电等传统工业部门在美国的发展接近生命周期的尾声,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下降。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包括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引导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部门;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轻化”和“软化”;鼓励企业新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后则是顺应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和国际分工发展的趋势,对外转移传统产业,为国内服务业和高端工业部门的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来看,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文中数据均来自BEA统计),在私人部门GDP中,不同行业所占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产品生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打猎、采矿、建筑业和制造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二产业)相比,私人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70年的53.2%升至2004年的67.9%。这反映出美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轻化”和“软化”。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信息及通讯技术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77年的2.5%升至2004年的3.8%。该指标在2000年时达到4.75%,2000年以后受IT泡沫破灭的影响而有所降低。可以预计在未来肯定还会提高。这类产业规模的扩张,反映了美国经济结构的“高级化”或“信息化”的趋势。
  制造业产出中,耐用产品和非耐用产品的相对比例的变动趋势不明显,保持在1.2至1.6之间,围绕1.4波动。但是在制造业的设备和软件存量中,信息处理设备及软件的增长速度最快。2000年以后,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的存量规模与工业设备的存量规模持平。这反映了美国制造业生产结构的深层次变化。虽然制造业产出结构中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相对比重以及高端产品的比例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资本存量结构的变化却反映了制造业生产技术的变化。
  经济结构调整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1970年至2004年,美国的GDP从3.7万亿美元扩张到10.7万亿美元,增加了近两倍,GDP年均增长3.2%。
  
  三、美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与产出结构的差异
  
  经济结构调整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动力,但同时也对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形成了潜在的威胁。这表现为美国消费结构与产出结构之间的显著差异。
  70年代以后,美国消费和生产结构在变动趋势上是相似的。在美国家庭的总体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支出的比例增加,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例下降。70年代初,在美国家庭的消费支出中,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是耐用消费品支出的5倍左右;到2000年以后,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仅是耐用消费品支出的2倍左右。
  在美国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例上升,产品消费比例下降。70年代初,产品消费支出是服务消费支出的1.2倍;80年代以后,服务消费支出超过产品消费支出;目前产品消费支出只有服务消费支出的0.7左右。
  但由于消费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幅度和速度并不完全一样,使得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首先是产品产出和产品支出之间的关系。80年代以前,消费结构中产品支出比重的下降快于生产结构的变化;80年代两者之间的差异先增后减;90年代,在生产结构上,产品产出的比重下降较快,消费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生产变化。
  其次是耐用品与非耐用品的比例。70年代以来,在美国家庭的产品消费结构中,耐用消费品的比例持续上升,耐用消费品支出与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比例从1970年的0.18升至2004年的0.5。而在制造业产出的产品结构中,耐用消费品的比重稍有下降,但总体上变化较小,耐用品产出对非耐用品产出的比重在1.24至1.6之间波动。由于消费支出的产品结构变化较为缓慢,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之间持续存在较大的差异。到2004年,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0.89。至于消费结构变化滞后的原因,目前还很难准确界定。按照一般的观点,美国这样的市场应该是变化较快的市场,消费者偏好新产品,也就是在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的相互关系中,应该是前者引导后的变化。但是从数据中我们难以找出这样的趋势。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消费习惯(habit formation)的影响,导致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的调整过程非常缓慢。

  上面的比较是以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来反映美国产出的产品结构,并以此与消费支出的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其实,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低估了美国产出结构中耐用品的比例,因为其中没有考虑初级产品和建筑业产出的对比。把初级产业的产出看作是非耐用品,把建筑业的产出看成是耐用品。考虑进这部分因素以后,在美国整体产品结构中,耐用品对非耐用品的产出比率将会进一步提高。这将进一步拉大生产与消费的产品结构差异。
  考虑到最终消费品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维持在82.6%至88.5%之间,生产和消费的结构差异意味着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失衡。如果没有相应机制解决这种失衡,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将无法实现。也就是说,经济结构调整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形成了威胁。
  
  四、生产―消费的结构差异与美国的贸易逆差
  
  产品贸易逆差是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从美国的对外产品贸易结构来看,产品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一般制成品。这刚好是美国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主要差异。进一步对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的变动趋势在80年代中期以后非常类似。
  利用1970年至2004年的数据,对产品贸易逆差和产品的生产―消费结构差进行简单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贸易逆差与生产―消费结构差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是后者对前者解释能力很低。改变样本区间,利用1985年至2004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逆差与生产―消费结构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回归分析中,后者对前者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随着生产―消费结构的增加,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上述检验结果符合逻辑推演的结果。生产―消费结构差的增加,意味着美国的产出与消费需求之间差异扩大,两者之间的差异必须由对外贸易来弥补。
  在美国的产出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对比中,产品与服务相比处于短缺状态,非耐用品或一般制成品与耐用品相比处于短缺状态。反过来说,就是耐用品和服务的相对产出处于过剩状态。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中,非耐用品存在产出缺口,耐用品和服务存在消费缺口。虽然这两类缺口都可以借助对外贸易来弥补,但是两者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却是不一样的。耐用品和服务的过剩是相对于消费结构而言,这部分可以由生产过程自身所吸收,即进一步成为生产投入。而非耐用品的国内产出缺口却只能由进口来弥补。由于缺乏关于美国各产业生产投入的完整数据,在此无法进行实证检验。但是只要简单地看看耐用品和服务产出的构成,就可以看出这个趋势。在耐用品产出中,包括金属制品、机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电器设备和元器件、机车、拖车、集装箱和其他运输工具在内的耐用品产出占整个耐用品产出的比重超过70%。
  在服务产出的构成中,包括批发、运输和仓储、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租赁、专业和商业服务等在内的服务产出占整个私人服务业产出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上述几类产品产出和服务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投入或生产性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耐用品产出和服务产出虽然超出美国国内家庭的消费需求,但是可以进入美国的生产过程,成为生产投入。也就是说,在与消费结构的对比中,这些产出是过剩的,但是从美国经济整体的生产和生活投入需求的角度看,即便存在过剩,规模也很小。那么,这类产出的消费缺口并不完全依赖出口来弥补,可以由国内生产投入需求来弥补。相反,一般制成品或非耐用消费的国内产出缺口却只能由进口来弥补。这样,美国经济结构中的产出―消费结构差异就对出口和进口施加了不同的驱动力,使得出口规模小于进口规模,最终出现贸易逆差。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开放至于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协调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性之间的潜在冲突。否则,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增加将会增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即经济增长的成本。甚至是阻碍结构调整过程和经济增长过程。这也是开放背景下内、外均衡之间的结构性互补关系的集中体现。当国内供求之间在数量和结构上不能实现平衡的情况下,外部经济提供了弥补手段和机制。这也是经济开放的逻辑所在,通过对外开放丰富整体宏观经济的平衡机制和手段。在美国所采取的特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路径之下,贸易逆差则是开放发挥其作用的具体表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