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方法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淑媛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性阅读,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好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阅读方法;研读思路;专题性阅读;多义性解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受益匪浅。在此,想谈一谈我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感想。
  
  1 寻求一种简明的研读思路
  诗词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加以解读,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为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尝试从音乐美、意境美、人格美三方面来把握,力求以一种比较简明的思路来引导学生领略诗歌整体的美。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精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来渲染情境气氛,帮助学生初步领悟诗人的情绪和诗歌的意境;而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并让学生当众展示自我感觉把握较好的段落的朗读,顺带就边点拨边范读,既指导了朗读,让学生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音乐美,又能引导学生朝意境美的体悟方向发展。紧接着,我请学生根据朗读来谈谈诗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美,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并小结出诗中自然景象和仙界景象的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考虑梦境如此之美,为何醒后诗人的心情会如此沉重,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甚至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由此介入人格美的分析,学生引进自己搜集的写作背景资料,我为他们补充介绍李白游仙诗的特征,从而概括出李白人格魅力的两个层面:狂傲、飘逸、追求自由及强烈的进取心、蔑视权贵。为了突破意境创造与诗人情感的关系,我给学生补充了《梁祝》的故事中“化蝶”这一情节的用意以及弗洛伊德的话“在现实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能,借幻想来过瘾”(转引自钱钟书的《管锥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最后由学生来评价讨论:李白的感叹是消极还是积极,我在学生发言后小结:李白的感叹和魏晋士人“贵适意”的生活观有相承性,但不能就此推定这种感叹就是消极的,因为孔子、曹操、苏轼也有过类似的感叹,应该看到,感叹人生易逝,才会积极进取,感到人生的悲伤,才能尽情去追寻生命的快乐。李白仕途不畅,却有了文学的无比辉煌。整堂课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一气呵成,效果非常好。
  有了这一次成功探索,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新观念,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这次尝试使我明白了许多诗文在处理上原来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么复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可以完全套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这一阅读模式。
  此外,这种阅读模式还可挪用于一些精美的写景散文的教学,因为精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散文重情,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在这类散文中,景物形象是情感的触媒和依托,情感是景物的内质和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写景散文就可以遵循音乐美(读出散文的美感美质)――意境美――心志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思路进行,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借助“山之屋、树之屋、花之屋”的意境创造表现出作者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创造“宁静、雅洁、情趣、自由”的荷塘美境界表达了自己苦闷的心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笔下的荷塘美境界与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梦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适当进行专题性阅读
  当然,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中,.除了少数篇目在研读的思路上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外,对于绝大多数篇目,我仍然注重对作品的专题性解读,以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设计的是“《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这一研究专题。“崇高”这一基本的审美形态引起的美感心理特征是:自己在对象面前感到渺小、平庸或困难而激起强烈要求奋发向上的豪情,于是感到自己的精神境界大大地提高了,从而引起满足和愉悦,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壮丽的景象;表现在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回声。以上阕为例,在明确了“崇高美”这一概念后,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就从以下几方面作了解答:①作者选择的是山、水这些博大的意象;②从物的数量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长空、万类”中数字概念组合出一个令人视通万里的博大境界;③从取景角度看,词中有远景、近景、有仰视、俯视、多方观照,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秋天的风光;④从景物的颜色看,“红遍”、“尽染”足见红的面积之广大,“碧透”写出了水色及水质,“舸、鹰、鱼”也具有很强的颜色指示意义,画面色彩斑斓,赏心悦目;⑤从景物的状态上,取动而不取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静中显动,“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生机十足。由此看来,毛泽东在词中秋景的选择上是别有用心的,枫叶如丹,显示出生命辉煌,代表着不惧严霜的大无畏精神,“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竞自由”是核心字眼,万物竞而得自由,万类得自由而须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如此本词高远的意境自出,学生对作品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种专题阅读的方式在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适用。我为该文设计专题是:“孔子弟子的处世智慧”。学生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来观照此文,根据个人理解展开讨论,认为:子路自信、率真、有魄力而且理想目标定位实际,强国的理想切合春秋末期乱世的需求,能为诸侯君主接受,且千乘之国只是中等国家,易大显身手,而大国人才济济未必能尽显其才;冉有机敏,会看脸色,见“夫子哂之”而态度立显谦恭,而且富民措施易于实施又很实在,符合孔子“富而后教”的德政理想,处世中庸,既不如子路过狂,又不如公西华过谦;公西华后发制人,“非曰能之”令人耳目一新,“愿学焉”又表明了他做小相的理想易于实现,足见其做事踏实,勤奋,从小事做起,考虑周全,不易受挫,另外他还工于心计,迎合孔子“以礼治邦”的理想,能博得老师的好评;曾皙生活情趣高雅,性格平和,不张扬,工于心计,以鼓瑟为遮掩,静观其变,后发制人,善于辞令,“异乎三子者之撰”让人耳目一新,且其描绘的理想无论从积极面(大同社会生活图景)还是从消极面(归隐式生活图景)都迎合了孔子的心理。通过讨论,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有了深入的理解。

  
  3 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力求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而适时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就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阅读,我让学生围绕“本文究竟是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还是像一首清新和谐的小夜曲”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康桥,是徐志摩深深依恋的精神故乡,是他理想王国的象征,它既蕴含了诗人对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追求,也是“人天妙合”的自然美圣境的象征,更让诗人钟情的是康河里有纯美的精神,流贯其间。当然,诗人和才女林徽音的浪漫恋情,也使康桥成了他深深迷恋的“香境”。持前一种观点同学结合创作背景认为,徐志摩在给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寻旧欢的痴想的。”既然是“痴想”,当然就是徒劳无益的,依据是:“杨柳”有依依流连的意味,夕阳下貌如新娘的金柳正对应着诗人当年的旧梦,然而景色依旧而人事全非,现实早将梦境割得支离破碎,因而诗人想要再度寻梦,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然而寻到最终他只能“满载一船星辉”,凄清而又孤独,求之不得,乃欲放歌来宣泄惆怅,然而呜咽、哀婉的笙箫声,单调、寂寞的蝉声已经表达出了自己全部的心绪,神色黯淡的诗人只能噤口,只能故作潇洒地挥挥衣袖作别,康桥对他而言已经像是“西天的云彩”一样美丽而遥远,诗人的整个美好生活已经遗失了。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河畔金柳幻化的新娘形象光辉灿烂,朦胧恍惚,令人无限依恋,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那快活与轻松让诗人艳羡,还有那一汪清泉,能将虚幻游移的美沉淀在水底,在诗人心中常驻。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教学中所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性阅读,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好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个人钻研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在相互的切磋中,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对教师而言,开展研究性阅读能促使我们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今后我将继续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精心钻研教材,多方利用教学资源,努力探索多种研读方式,找准研读的切入点,并在研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收稿日期:2008-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