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意外”演绎出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静

  【摘要】 课堂“意外”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当教师遇到“意外”时,只要能准确辨识,并依靠教学的多策略灵活应对,那我们的课堂就会不断出现“闪光点”,呈现“曲线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意外”而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关键词】 课堂;语文教学;意外生成
  
  语文教学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课上,形形色色的“意外”就会应运而生。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策略,灵活地重构教学,定会让“意外”演绎出精彩。
  
  1 巧妙迂回,消除“磕碰”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构想的那样学习,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意外”,让人措手不及,把握不准,面对这些棘手的意外,教师不妨将此抛还学生,通过迂回赢得时间,从而机智地摆脱困窘,消除行进中的磕碰。
  我在教《小镇的早晨》第二节时,事先设定的程序是:反复朗读,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体味这节哪儿写得好,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来理解为什么写得好,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生1:我们小组认为“火苗舔着的火锅”写得好,运用了拟人手法显得生动逼真,说明火烧得旺,老板的生意很红火。
  师:你们小组体会得很好,理解了拟人手法的妙处,老师好像也看到了火苗正舔着大锅,很有趣。
  生2:(马上站起):我们认为“舔”字用得恰当,但这里用“火苗”就不够准确了,我们一般说用舌头舔,所以应改为“火舌”舔着的大锅。
  我当时为之一怔,因为课前我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课堂上一片寂静,许多双眼睛期待着老师的回答,如果我含糊其词简单作答,或者说下课再探讨,按照预设框架和学生演完“教案剧”,这节课无疑会给学生带来遗憾,于是我放弃预设的教案,随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不用“火舌”,而用“火苗”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讨论以后,学生举手)
  生3:好像火势弱一些叫“火苗”。
  生4:“火舌”可能就是火大一些。
  师:(引导联系旧知)我们上学期学了《生命的壮歌》中有一句话里面有“火舌”。
  生5:(马上站起来):“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由此可看出火势非常大,很猛烈。
  师:(适时总结)一般火焰我们称为“火苗”,喷吐的火苗我们称之为“火舌”。
  生6:当时的火很旺,但被火锅压着,不可能窜得很高,所以用“火苗”,可见作者用词的精妙。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所处的环境。
  (学生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
  生7:小镇的早晨是美的,如果用“火舌”,与当时的气氛不协调。
  生8:如果用“火舌”,火焰就很猛烈,再用“舔”就显得没有情趣。
  师:所以只能用“火苗”,不能用“火舌”。
  该案例中,教师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汲取学生传递的信息,并在“棘手”时,适时施出“迂回”计――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终于巧妙“救场”,不露痕迹地消除“磕碰”,使原本困窘的场面生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2 诱导比较,引领“突围”
  常态的课堂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活跃的思维挣脱老师的“牵控”,奔向“野外”,此时老师如果死抱教案将预设进行到底,那么课堂会出现僵局,步入冷场,面对“险急”意外,教师若随机应变,放弃预设,开发生成,那就可能成功“突围”,迎来新天地。
  《船长》一课,最后几节描写了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悲壮的一幕:
  轮船在慢慢下沉……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就浸没了。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两段)
  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发言出乎教师的预料。
  生1:我觉得“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这两句话是病句。前一句说船已经沉没了,后一句又写船浸没了,犯了意思重复的毛病。
  师:(出乎意料)同学们读读看,你们怎么认为?
  生2:我认为这是个病句,可以把后面的句子删掉,改成:“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师:(出示课文原句与修改后的句子)请大家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分别放到文中读一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反复品读比较)
  生3:课文原句是交代事情的结果,再补充讲沉船的过程,沉船的过程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修改后的句子只是讲沉船的结果,给人的印象不深。
  师:你分析得很准确。
  生4:读课文原句,我感觉有种悲痛感,似乎亲眼目睹到哈尔威船长随轮船沉入大海的情景。读修改后的句子,只是感觉轮船一下子消失了……
  师:你体会得很真实!
  生5:(面容悲痛)读着原句,我觉得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电影画面,轮船沉入大海后,又将沉船的情景慢镜头反复出现,那悲痛的一幕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眼看着哈尔威船长随船沉入大海,是那么的悲痛,那么的无奈……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那么,现在大家对课文原句有什么看法?
  生6:我认为课文原句并没有问题,这样写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渲染人们悲痛之情,突显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形象!
  生7:从这个细节中,我感受到大作家雨果精湛的语言功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理智地诱导学生将修改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品读比较,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课文原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读出人们失去哈尔威船长的悲痛,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同时也领悟到作者的语言功力,培养了语感。那种成功“突围”,峰回路转后的畅达,更让人刻骨铭心。
  收稿日期:2008-3-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