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十二个真实的中国公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不知道这部《十二公民》的公映时间,应该是宣传很少,排片也不多,像我这种爱光顾影院的人都没注意到。最近在电脑里看了之后,有种不吐不快的感受。
  说是电影,但看起来更像是话剧,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法学院的一次补考,引入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案件是近期发生的真事,本市一个富豪的养子涉嫌谋杀亲生父亲被捕。考生作为被告律师,辩护完毕,校方请来十二个社会各界人士作为陪审团来给被告定罪,电影的情节就围绕着十二个人的辩论展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讲法律的故事,因为又是陪审团,又是政法大学的考试,又关乎一个孩子的性命,可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就变成了一个披着法律外衣的社会学的深刻问题。
  陪审团的十二个成员几乎囊括了各个阶层,有北京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急诊科医生、河南小保安、城乡结合部房东、校园小商贩、保险推销员、不良青年等。除了8号之外,其余人一开始都认定富二代有罪。因为有人证和物证;“富二代”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凶手是“外地人”;或者对讨论根本不感兴趣,只想举手后赶紧走人;或者就是发泄怒火而懒得追问真相……这些都鲜明体现出目前很多中国人对社会热点及公共事务的态度。任何一个公众事件发生,舆论几乎都一边倒,要么喝彩,要么谩骂,人肉搜索加“先杀之而后快之”,淋漓尽致且快意恩仇,个别理性的声音提示一下现象背后的真相,就会迅速被贴上冷漠的标签,甚至被视作帮凶,一起被搜索。
  只要一有冤假错案被沉冤昭雪,大家几乎都不约而同去谩骂法律的不严谨和法官的草菅人命,无罪推定和依法治国被反复强调和深度解读,但人命真的掌握在公民手中的时候,我们能理性而认真地看待吗?影片中几乎众口一词认定被告杀人了,而所有的出发点都来自于有罪推定,8号则凭借一种“想讨论讨论”的坚持,一步步抽丝剥茧,推翻口供,其他人也渐渐被吸引并加入其中。人们不再模棱两可,而是逐渐阐明自己的态度,最终实现反转。过程中,8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我们不禁怀疑,现实中,这样的斗士有多少,即便有,又能坚持多久呢。电影给观众上的也是一堂法律意识启蒙课。
  影片一开始,众人在态度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但是争论起来,却是一部《罗生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用个人的理解去推断凶手和证人的想法,一切都来自于主观判断,于是有了陪审团成员之间激烈的冲突,阶层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甚至同一阶层之间,都可以处于对立状态。大家争论的不再是案件本身,而是去抱怨自己的利益被别人侵犯了,其实何止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犯罪嫌疑人,而是在用有色眼镜扫视着全世界。
  《十二公民》有一个刻意光鲜的结尾,它告诉观众8号是个检察官,陪审团成员之间最终达成了和解,也暗示着阶层间的和解,虽刻意,但我们内心也希望结局总有一天会如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202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