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水根

  摘 要:在我国社会的关键转型时期,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工作,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从各个方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与创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坚持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和政治观念都在发生转变,大学生群体也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产生了思想上的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我们要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疏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探索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繁冗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十分丰富,涉及多项标准和规范内容,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安排,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压力过大。同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素质相对偏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表现出一定的抵触和不认可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和状态之下,教师难于完成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新的发展,需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切入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整、合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还仍旧采用原有的“卷面分数”,在这个意识之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试卷成绩,以分数定论,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感,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现代部分高校也意识到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采用了开卷或“开闭参半”的考核方式,然而,这种创新的考核评价方式还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考核标准还缺乏科学合理性。学生无须努力即可以获得考核合格,这就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认为这个课程是随意就可应付的,这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1]
  (三)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还存在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成为了重要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特定的优势,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然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多媒体教育过程中,网络的多维互动平台还没有建构齐全,通常只是单纯用于学校信息的发布,缺乏师生互动的平台,也缺少专业化和分类管理的思想政治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平台缺乏常态化和互动性,可读性不高,难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二、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迫性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将浓郁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注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和道路,建构健全而完善的人格。在现代多元文化复杂的情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由学业问题而产生的情感心理不适。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由应试教育下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转变为大学阶段自主的学习思维状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且大学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为前提进行学习的,大学生可以会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心理上的厌烦和排斥情绪,甚至会由于学业问题而引发情绪烦燥、心理紧张、身体不适等状况,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以调整和转变。
  (二)大学生因人际关系失衡而引发的心理不适。在现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到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心理。由于他们缺乏人生复杂的经历和体验,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换位思考的意识较少。因而,相互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而引发心理不适。
  (三)大学生因情感失衡而产生心理不稳定。高校大学生进入成人之后,经历了高考的升学压力之后,会对人生和情感方面产生渴望。然而,由于大学生对于恋爱缺乏认知和经验,思想单纯而简单,因而,处理情感的方式和方法比较直接,当情感失衡之后无法进行自我排遣,产生心理不稳定等情感问题。[2]
  (四)大学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问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之
  中,不可避免会有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大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或异地,他们在接受学校助学金资助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心理的人格尊严、精神权利等诉求。如果只注重于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在精神上缺少人文关怀,将助学金资助视为慈善和施舍,则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抵触和畏惧的情绪,产生心理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1)全员行动,凝聚成思政教育合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模式不断演变,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以学校党委为领导核心,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树立起“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夯实“两项制度”,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德育领域。具体两项制度为:其一,构建“全员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制度。高校全员都要将自己视为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岗位实施育人功能,从不同的岗位、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其二,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制度。高校各个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在齐抓共管的条件下,创建思想德育教育新机制,学校党委办公室要做好“党员先锋工程”工作,教研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学生管理部门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共青团要做好课外育人功能拓展的工作,培育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2)全程育人,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体系。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人的思想观念的易变性、不稳定性和隐蔽性特点,进行全程跟进的德育教育。要将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价值准则,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者全程跟进,把握大学生的成才关键点,引领学生渡过人生成长的转折点。要重点针对学生迷茫的入学适应期和离校就业期,进行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包袱,健康成长。   大学生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阵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高尚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和情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教育还要实施“三讲三心”明德教育,即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将明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全程,并适当开展“明德实践行动”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育,要倡导人本理念和精神,注重从人的生命质量和文明素养方面进行教育,要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合通识教育,使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贴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具体做好两个方面的教育工作:(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关联,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要用完整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理论相联接,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要在教学中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讲解,而要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增强理论在实际现实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解决能力。(2)注重课上与课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要从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还要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对学生的基本概况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学生感觉困惑的难题,可以在课后解决,从而提高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效率。
  (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移入学生的社会大课堂实
  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结果实践活动,不能停留于课堂教育层面,而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大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全面而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社会大视角之下,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社会相联接的价值和意义,也感受到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如让学生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到单位实践参观和锻炼等,在深入了解社会的条件下,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教育路径和方法。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要以学生为本,深入而全面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促成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成长。(1)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体察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状况,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教育,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择业等现实需求。要从学业上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意识,从生活上引导大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助人意识,从择业上引领学生剖析自己、深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择业目标。(2)实施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帮扶工作,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向学生宣传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并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尤其是对于大学贫困生,不仅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还要关注大学贫困生的内心世界,要培养和鼓励大学贫困生,形成正面、积极的情感和心理。教师可以利用“思政博客”、“思政工作坊”、“心灵家园”等网络平台,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四、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心理状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显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韩桥生.政治制度公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01)
  [2] 刘长海.德育变革中的制度建设问题[J]. 教育科学研究. 201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590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