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帅帅

  摘 要:对自由贸易园区实践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不同时期的自贸园区实践中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行政管理条件等进行初步分析。回顾和分析自贸园区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并促进其成功、健康发展所依赖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历史条件。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历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8.018
  1 自由贸易园区(FTZ)的发展历程
  1.1 13世纪到16世纪――自贸园区的萌芽阶段
  1228年,法国马赛港的港区内划出一块特定区域,规定外国货物可不征税自由进出该区域。1547年,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宣布成为自由港。学术界大多以它作为自贸园区实践的开端。不过,作为自贸园区萌芽时期的实践形式,不管是马赛港还是里窝那,它们只是具备了诸如自贸园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它们都只是现代意义上的自贸园区的早期萌芽。
  1.2 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自贸园区的形成阶段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巨大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原本就具有经贸优势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先后成立自贸园区或自由港。如波尔多、敦刻尔克、哥本哈根、汉堡,不来梅,以及意大利的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等。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对外大肆进行殖民扩张,这一切都促进了欧洲列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繁荣,也带动了欧洲各国自由贸易园区的迅速发展。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这一时期欧洲自由贸易园区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甚至一直延续至今。这些自贸园区一般都拥有优越区位和便捷交通,它们用关税豁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商户、货船等来发展转口贸易,或凭借其广阔的腹地来发挥商品集散地的功能。普通贸易和转口贸易成为了自贸园区的基本功能;虽然,后来的自贸园区以此为基础发展出许多衍生功能,有的甚至将贸易功能边缘化;但是,贸易功能仍然是当代的欧洲自贸园区最重要的特征。
  1.3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自贸园区格局的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世界工厂”英国推行贸易立国,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自由贸易。这一时期也是工业革命进程由英国向欧洲其它国家逐渐扩展的过程;19世纪里,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这些国家的一致推动下,19世纪可谓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时代。此外,西方各资本主义强国加速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化进程。到20世纪初,亚非拉大部分国家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并进行资本扩张,列强陆续在其所实际控制地区的主要经济重镇和港口城市开辟自贸园区。因此,这一时期自贸园区从欧洲向全世界扩展。
  相对欧洲、亚洲、非洲而言,美洲20世纪初期才出现自贸园区,时间相对较晚。如墨西哥的蒂华纳和墨西卡利、乌拉圭的科洛尼亚,美国在1936年才建立了该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自由贸易园区,作为特定的政治经济工具,它的建立以及发展与其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格局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自贸园区在功能方面基本上还都是以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除所在国法律明文禁止的一些特殊物品之外,大部分货物和商品都可以自由的出入自由贸易园区;区内商户可以在不交关税的前提下自由买卖商品货物,而且还享受其它一些优惠政策;在一些自贸园区里,商品、货物的储存,对货品进行改装、修理、包装、简单加工、贴标签、分级、展示等出于销售获利目的的简单加工被允许进行;但生产、制造等对货品进行大规模增值的商业行为一般不被允许。
  1.4 20世纪中期以后――自贸园区的快速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是世界上自贸园区迅猛发展的阶段。愈来愈多的自贸园区在全球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比如在美国,1970年时其境内一共只有8个对外贸易区,1981年时就达到55个,6年后的1987年更是猛增到247个;到2001年前后达到了256个,还有400多个分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自贸园区的发展情况也很有代表性,北起朝鲜半岛的先锋郡、济州岛,中跨冲绳、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南至印度、泰国、斐济一带,构成了一个自贸园区的弧形黄金地带,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自贸园区最密集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自贸园区经过几百年发展,在世界上共形成75个主要自贸园区,广泛分布在26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大多数位于发达国家。到20世纪末为止,全世界自贸园区的数量已经大于1200。
  这一时期自贸园区逐渐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在功能、运营方式上走向多样化。出口加工区一般设在港口或近港地区,靠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出口替代工业”,有些主要从事出口加工的区域也同时从事贸易和旅游业等。在已有自贸园区(包括出口加工区)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拓展或更新换代而成立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一般被称为科学工业园区,它们主要通过优惠政策引进资金、高新技术等要素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开发。它们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兴起不仅增加了一种加工贸易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刺激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商业贸易型自贸园区和工业贸易型自贸园区的融合趋势,自贸园区逐渐摆脱贸易功能的局限发展成集贸易、制造加工、商品展示、物流、证券金融、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自贸园区。如汉堡自由港、科隆自贸区、印度尼西亚的巴塔姆免税区、巴西马瑙斯自贸区等。
  2 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史的启示
  2.1 自贸园区的性质及作用
  2.1.1 性质
  在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问题上也有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其实,中国保税区,无论从目的上还是功能上来看就是仿照FTZ建立起来的,在对外宣传中也是作为FTZ来宣传。不叫自贸园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其实,自贸园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经济运行的工具或手段。发达国家可以采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采用;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首先,自贸园区的设立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设区国在关税等方面提供优惠,目的是更大的经济利益,其中有一个利弊得失的权衡过程。后来形成的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以及综合型自贸园区等在获得传统贸易利益之外,或者通过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吸引外资创造新的价值;或者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促进所在地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其次,区内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设立园区的国家政府对自贸园区内的经济行为都会作出严格的限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自贸园区的业务活动限制是不尽相同的;不过,它们具有的普遍特征是在区内只能从事相关法律规定允许的特定贸易、物流、制造等行为,以及金融等辅助性的经济服务。再次,是用来完成特定经济活动的场所。绝大多数的自贸园区都是特殊的封闭区域,区内仅是进行相关经济和商业活动以及必要管理活动的场所,一般不允许居住。
  2.1.2 作用
  从国际贸易方面来说,自贸园区是当今国际贸易机制中最具开放性和自由度的经济机制。首先,自贸园区对外来的货物、人员等在准入上是机会平等的。其次,特殊的优惠政策可以显著地降低贸易期间发生的费用。再次,“境内关外”提供的便利条件能够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自贸园区就是一个为国家商户提供最为便利的贸易条件的超级交易市场。最后,自贸园区本身就能创造出新的贸易机会。现代自贸园区一般在功能上已不局限于贸易,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大大增加了货品的出口数量;原材料、零部件及生产设备本身的物流需求也使国际贸易量有了直接的显著增加。
  关于自贸园区对所在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一般来说,自贸园区对所在地经济发展有三方面积极作用。首先,可以使所在国家或地区地通过园区内贸易的开展获取经济利益,增加外汇收入。其次,可以提高所在地的就业水平。自贸园区内需要大量的辅助性服务工作,加工制造业同样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次,可以帮助所在地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这些积极作用在那些推行“出口替代”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国家体现的非常明显。
  2.2 成功运行的条件
  2.2.1 内在条件
  内在条件实际上就是自贸园区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首先,自贸园区具有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其次,现代自由贸易区还以其优良、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著称。再次,政策优势。相对特殊的政策是自贸园区优势的核心所在,是它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2.2.2 外部条件
  自贸园区发展规模、前景等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国际贸易需求量的根本限制。特定时期内国际范围内的资金以及其它资源的流量往往是有限的,因此,自贸园区融资、技术孵化等功能的发挥和发展也是有限度的。国内外政治局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贸园区的发展态势。政治环境的变化对自由贸易区来说具有更强的不可控性。
  2.2.3 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自贸园区自身内部条件一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外部政治和经济条件则恰恰相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特别是周边经济条件的变化是常态下决定自贸园区发展态势主要因素。自贸园区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为政府在筹划设区时对功能定位、政策措施设定作出合理决定和判断的能力;也体现在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政府对功能、政策等作出合理调整的能力。
  2.3 现代自贸园区发展的基本趋势
  2.3.1 功能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自贸园区竞争环境的巨大变化,自贸园区的功能出现了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转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为主的贸易型自贸园区与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自贸园区逐渐融合的趋势,以此为基础一些自贸园区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如金融、证券、物流、商品展示、货物仓储等层次分明的服务行业。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化的优势,加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2.3.2 经济作用日益强化
  加工制造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进入所促成的区内经济的集群化,实际上已经使自贸园区由单纯促进贸易发展的“飞地”区域成长为综合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增长体。这无疑也会极大地增强其本身的经济作用,实际上随着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功能的综合化,它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为所在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一件有力工具。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贸园区的初衷也包括希望发挥它们对腹地经济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2.3.3 管理的规范化
  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和发展,各国不同的自贸园区在管理上都逐渐走向规范化,优惠政策和运行程序等也变得大体相似了。各自贸园区一般都规定区内关税豁免、所得税和其他税收减免、放宽信贷政策、资本和利润等可以自由汇出等。在运行程序上,各国自贸园区的海关也都实行类似的操作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逐渐获得了稳定性和权威性,许多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稳定下来。
  2.3.4 谋求竞争优势的中心转向服务能力
  现在,自贸园区优惠政策的竞争空间已经不大。各地纷纷通过加强综合服务能力来增强竞争优势。综合服务能力表现在区内提供优良基础设施的能力和管理服务部门对区内经济运行的高效、快捷的服务能力。现代自贸园区都积极强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强调管理机构的精简、统一以及管理服务活动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吴康平,吴蓉.自由贸易区功能特征与法律保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税务研究,2005,(8).
  [4]张海波.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制度研究[J].北方经济,200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07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