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农民创收渠道和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收入状况和制约因素,阐述当前江苏农民创收的主要渠道,提出如何建立和完善江苏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及其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 创收渠道 长效机制 对策建议
  [中国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73―0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加速度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收入状况、制约因素基础上,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阐述当前江苏农民创收的主要渠道,提出如何建立和完善江苏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及其相关对策建议。
  
  
  1 江苏农民收入基本现状和特点
  
  反映农民收入的指标主要是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1978年以前,江苏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1978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仅155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江苏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提高,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18元增加到5813元,年均增加215.19元,递增率为13.46%,实现了农民收入由单一的家庭经营收入逐步向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的转变。
  
  1.1 江苏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走势。从1980~2006年27年间江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看,1980年到2000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由1980年的218元增加到2000年的8595元,增加15.5倍,其间1985年比1980年增加了126.1%。1990年比1986年增加了79.3%,1995年又比1990年增加了177.9%,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46.3%。
  2001~2003年江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持续增长,但增幅明显回落,3年同比增幅分别为5.3%、5.6%和6.1%。
  2004年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的好势头,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2元,增长幅度达12.1%,2006年和2006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276和5813元。增长幅度分别为11%和10.2%。2004~2006年年平均递增11.1%。
  
  1.2 江苏农民收入的构成特点。从构成情况看,江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明显呈以下特点:
  一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从统计资料显示看,27年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构成江苏农民纯收入的主体,一直占纯收入的90%以上,1985年为90%,1995年变为96%,2002年为95%,2006年为93%。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份额,基本分别维持在3~4%和2~3%之间,对收入水平影响不大。
  二是来自农业的家庭经营收入持续下降,来自非农业的工资性收入逐年上升,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1985年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和20%,1995年变为63%和33%,2002年,家庭经营收入进一步下降为45%,而工资性收入上升到50%,2006年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和53%,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呈此消彼长的态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关键因素。
  
  2 当前制约江苏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 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农民难享“国民待遇”,缺乏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虽然江苏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城乡差距仍在扩大。
  
  2.2 农产品价格影响农民收入高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赖于两大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二是农村改革开放的效应。其中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最大,农产品价格稍有波动,农民收入就会发生变化,致使农民收^增长有明显的不稳定性。1997~2000年前,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产品价格指数均保持在100%以下,此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缓慢;2001年以后,农产品价格开始有恢复性提高迹象,价格指数均保持在100%以上,2001~2006年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其中约四成来自出售农产品收入,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户,其人均纯收入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更为明显。从目前来看,农产品价格水平仍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其影响作用将逐步减弱。
  
  2.3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影响农民长效增收。农产品价格虽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大功效,但主要是短期内有效果,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还在于增加农业投入。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同时农户对农业投入不足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可以说近十年来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基本上没有增加。由于财政和农户自身对农业投入的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2.4 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江苏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生产经营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要单纯依靠土地大幅增加收入很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实质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增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二是吸收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的联结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形成有利于带动服务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都很显著,虽这些效应不直接体现在农业收入中,但有利于农民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2.5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劳力科技文化素质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技能,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农村人才奇缺,尤其是缺 少致富带头人较为普遍,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仍然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相当一部分农民跟着感觉走,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
  
  2.6 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对农民收入有直接影响。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有巨大作用:一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二是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入。今后农民增收特别是农业收入的增长,主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在目前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5亩的情况下,靠种地致富困难,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引导更多的人退出农业生产,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同时持续稳定地增加来自农业外的工资性收入。
  
  3 江苏农民增收渠道分析
  
  农民增收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增收渠道也多种多样,从目前江苏农民纯收入90%以上来自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以拓展江苏农民创收渠道,关键是要从农业和非农产业两个方面广开门路。拓展创收渠道,一是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自主活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二是从农业外部寻找突破,从二、三产业中拓展创收渠道,持续的稳定地提高工资性收入。
  
  3.1 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江苏农民来自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虽逐年下降,近两年仅占总收入的40%,但其在农民增收仍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仍是增收的主要源泉之一。从江苏农业发展情况看,当前提高江苏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渠道主要是:
  3.1.1 实施惠农支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实施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支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一直强调农业,重视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支农政策措施。“十。五”以来,江苏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政策进一步向“三农”倾斜,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施并完善了以“一免三补”与“五件实事”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3.1.2 推进江苏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江苏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莱园艺业;按照“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思路,做大做强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波杂山羊和奶业优势产业:坚持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围网养殖与网箱养殖并举,重点发展高效品种规模化养殖,提高海水养殖及淡水特种优质高效品种养殖水平,推进名品养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相结合,提高渔业发展效益。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是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3.1.3 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综合效益。江苏人多地少,耕地数量不足,质量退化,要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突破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3.2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渠道。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自非农业的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拓展非农业的创收渠道,持续的稳定地提高来自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从当前江苏实际看,提高农民非农业收入渠道主要是:
  3.2.1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随着江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给江苏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一是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二是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高,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三是工业化必然推动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目前江苏工业化又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历史机遇。正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借此良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渠道。
  3.2.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村自身对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吸纳能力。
  目前,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江苏最活跃的经济组织类型,成为带动江苏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供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各级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今后江苏民营经济必将取得更快发展,成为农民收入加速提高的重要载体。
  3.2.3 积极组织好农村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的空间。
  2006年江苏乡村劳动力有2656.8万,其中981.4万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有较大的转移余地。因此,积极组织好农村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的空间,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仍是一个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4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江苏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农民增收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必须将其置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考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增收的后劲问题,使农民增收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4.1 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机制,持续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支农政策,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加大对农民的财政直接补贴力度,在保持目前各级财政已经直接给农民的各项补助的同时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扩大直补范围;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和电网等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预算支出范围,改变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向农民收费和集资来解决的现状;三是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粮食生产主要地区和优质产品基地的投入;四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2 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强化市场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健全的市场机制, 完善的市场体系,发达的中介服务组织是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一是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和中介组织,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放开农产品购销市场,取消市场准入制度,积极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彻底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经营,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用大流通促进大发展,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方面努力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同时还要开启广大的农村市场,增加农产品在农村内部流通的幅度;另一方面开拓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及花卉苗木等劳动密集型和土地集约型产品,从而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领域,新的途径。
  
  4.3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健康发展,建立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机制,稳定家庭经营收入。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健康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一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培育基地,形成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加强科技――企业――农民的联接机制,在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储藏和保鲜等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大对支柱产业企业的扶持,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4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科技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保障。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整合现有农业科技力量,优化农业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建设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创新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改变单纯靠行政手段的传统推广形式,走行政组织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农科教、产学研、技工贸、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建设高效率的农业技术转化体系;三是加大对现有农技体系的改革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格局,建设高覆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四是创新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现在有岗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改善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
  
  4.5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一是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重点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要加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教育,培训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
  
  4.6 拓展非农产业创收渠道,建立非农产业长效创收机制,持续稳定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是稳步提高江苏农民收入的重点和突破口。建立非农产业长效创收机制,持续稳定提高非农产业收入一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当前农村二三产业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创新企业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尤其应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来抓;二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村自身对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吸纳能力,实现就地转移。三是要积极组织好农村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的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75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