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想雇主”缘何花落国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的优异表现,获得了中国年青一代的青睐
  
   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叶子,这几天一直踌躇不已。原来,学业优秀的她同时得到了一家知名外企和一家国企的青睐,目前正面临着两难的工作选择。“若是在几年前,肯定要去外企,可现在,还得认真考虑一下。”和已经工作的同系师姐研究了几天后,最终,叶子放弃了外企实习的机会去国企了。
   与叶子一样选择去国企就业的人,这几年越来越多了。中华英才网2010年“第八届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最青睐国有企业、本土企业――TOP50榜单中,以“中”字开头的央企有18家,33家国企进入最佳雇主TOP50榜单,还有13家为本土企业,而曾一度是毕业生首选的外企,只有4家进入了前50名。
  
  “你离央企有多远?”
   1993年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以来,大学生选择进哪种性质的用人单位,成了用人单位竞争力与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晴雨表。
   大学生的求职取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前些年一直是大学生的首选。较高的薪资待遇、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文化,被认为是超过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重要原因。因此,诸如“你离外企有多远”之类的讲座与论坛几年来在高校备受热捧。
   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来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大幅减少。一些知名大企业几次裁员,使得外企职员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也对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触动不小。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国企的表现,使得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20世纪90年代人才纷纷离开了国企,这两年又开始回归国企。”大唐电信董事长真才基对人才的流向问题深有感触。“过去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外企工作,但是现在却支持孩子来国企工作。”
   以前一提起国企,有些人就停留在待遇低、效率低、人浮于事等老印象中。这次国企超过外企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理想雇主”,表明国企的薪资待遇、运营管理、企业文化,已经赶上了外资或合资企业。事实上,今天的国企,由于工作稳定、福利保障好,已经成了各类人才求职时的“香饽饽”。
   “现在看来,今后,‘你离央企有多远?’的讲座和论坛将走俏高校了。”北京某高校的一位辅导员对记者感慨地说。
  
  国企缘何成了“香饽饽”?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这些相对较为稳定的雇主,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自在意料之中。但是“最佳雇主”榜单的出炉却并不是仅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并非简单地遵循金钱至上的原则。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总监欧阳晖分析说,国企越来越“吃香”的原因主要是这两年的国企进步相当快,且日渐趋于国际化,具体体现在品牌实力、职业发展、薪酬福利和企业文化四方面。而这些也正是大学生评价一家企业是否具备“最佳雇主”资格的主要指标。
   国企品牌实力在上升
   品牌实力,主要包括其在本行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知名度以及产品/服务等,这些均成为大学生考核用人单位的细节。
   记者注意到,与“最佳雇主”榜单上国企的上升趋势相对应的是,2010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名单上,中国企业的数量由43家攀升到54家。比如,连续两年蝉联“最佳雇主”榜首位的中国移动2010年在《财富》榜排名第77位,在世界通信产业排名第3位。而除了和记黄埔、来宝钢铁等几家企业外,其余的企业几乎都深深打上了“国”字号的烙印。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金融危机后,大量外企裁员,与此同时国企却逆市而上进行了大量的招聘,“此消彼长”在大学生心里产生“雇佣关系稳定”的印象和实力雄厚的品牌形象。这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晋升空间更广阔
   “5・12”地震后,东方电气所属企业东汽一片狼藉,甚至连一间完好的厂房都不复存在。此时,四川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李启元,反而放弃了即将签署的西安一家研究院的工作来到了东汽,这让周围人大惑不解。
   “地震后的东汽需要人,我的专业特长可以得到发挥,自身价值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 2010年5月,记者见到李启元,是在德阳宽敞明亮的东汽新厂房里。此时的他已经升任风力叶片组副组长,管理着十几名技术工人――比起他在外企和私企的同学们,李启元的晋升是最快的。
   “近两年,东汽招收了近800名大学生,其中还有两名是清华博士。”东汽宣传部长关绍友告诉记者,对于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他们的到来可谓如虎添翼,企业自然会加大对他们的重视和培养。
   中华英才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发展”是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的关注重点也由以往的“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转变为“发展空间与机会”。佐佑管理顾问人才用品总监卢姗姗表示:“组织架构完善的外企,虽然职业发展路径明确,但是晋升空间受到限制,存在着所谓的‘玻璃天花板’。而多数民营企业比较注重员工当下创造的价值,对员工的学习、培训投入较少,不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两相比较之下,国企尤其是央企所处的行业位置,相对来说比较高,可以为人才提供最大的机会和宽阔的视野。”
   “虽然外企提供的培训机会和个人发展机会可能更好,但如果是在国有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这样的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就被认为是有了坚实的保障和清晰的发展道路。”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一位应届生告诉我们。
   薪酬福利“不差钱”
   薪酬福利是大学生择业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叶子称当初放弃去外企是出于综合考虑,“经济待遇只是一种生存的保障,我们不能光看眼前的利益”。之前大学生倾向于关注“收入水平高”的企业,而现在“丰富多样的员工福利”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卢姗姗认为,国企的工资基数虽然不如外企、民营企业,但是薪酬、待遇却相对稳定。同时国企的薪酬激励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很多国企也在积极探索,努力为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如大唐电信在企业内设计了“管理梯阶”与“技术梯阶”加“专业技术”的“ 多阶梯晋升路线 ”,改变了过去所有人员走行政“独木桥”的做法,为不同的人才提供了平等的晋升机会。在短期激励的基础上,有些国企也开始探索虚拟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模式。这对人才,尤其是大学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原来国企和外企在薪酬上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现在这些差距在逐步缩小,部分企业还甚至还有所超越。
   “这里有种归宿感”
   过去大家说到外企用的形容词都是自由、开放、公平等鲜活的词汇。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颇具吸引力,但是现在很多国企也在培养这样的文化。受外资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国企现在也非常推崇“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企业文化的建设、品牌实力等方面的提高,逐渐趋于国际化。欧阳晖说,“中国企业学得很快”,只要观念转变,其他就是执行的问题了。
   “在国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的分工就会比较细致,定位也比较准确,离职率相对较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相对比较稳固,不会因环境或人员的变化产生职业恐慌感,容易让人产生归宿感。”在采访中,卢姗姗强调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回归”,虽然和国企的性质有关,但是体现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事实上,富士康事件中年轻陨落的生命为世人敲响了警钟。近日“最佳雇主”榜上一家知名的民营企业就将两年前提出的“打造最佳全球雇主”的企业愿景转变为“打造幸福感最强的公司”。“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幸福”不仅成了大学生择业的前提,而且成了大部分人在金融危机后对工作的“新”选择。
   “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国企自身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欧阳晖告诉记者,以前国企在雇主品牌塑造方面的工作做的很少。现在国企加大了校园宣讲、校园商业设计大赛等途径的宣传,明显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的优异表现,获得了中国年青一代的青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17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