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农村空巢家庭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开展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因此社区养老应当成为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空巢老人 养老
  
  一、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带来严峻挑战
  老龄人口是我国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0%,由此推算,全国农村老人应该在1.2亿左右,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南方网曾经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进行相关报道,其中民政部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赵鹏奇谈到,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规模要大于一般国家,并已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低的现状。【1】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空巢人口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没有子女和他人照料,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包括独居空巢家庭和有伴侣的空巢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本文所述农村空巢老人是指户口在农村且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家庭养老观念弱化,养老危机加重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导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同时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在当今社会转型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和信仰缺失的地带,传统的道德约束力逐渐变小,再加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社会上形成了"重幼轻老"的现象,各种不善待老人的行为屡见不鲜,老年人承担子女不赡养的风险严重加大。
  2.经济供养不足,劳动负担重
  城市空巢家庭的老人大部分都享受退休金、养老保险、社会优抚和各种救助,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是不享有像城市老年人这样的保障和救助的。目前农村主要还是"经济养老"。在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劳动耕作来获取经济收入抚养自己;当丧失劳动能力时,他们唯一的祈求就是获得子女的资助。然而依靠子女供养具有很强的不可确定性,一方面与子女本身的经济收入有关,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子女是否孝顺的风险。
  3.子女不在身边,生活照料不足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形成一个新的"农民工群体",留下了大批不能务工的老人和尚未成年的孩子。由于多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一直过着质量较低的生活,加上农村医疗设施的不完善和保健的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城市空巢老人差,经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4.重老龄化发展更快,高龄空巢人口养老困难的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并呈现重老龄化趋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2】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到本世纪下半叶,将保持在8000-9000万,高龄化水平达到25-30%。【3】现在,空巢家庭有两种情况更值得关注:⑴自己年岁已老却还要抚养其更加年老的父母,⑵对于那些子女已经不在人世的高龄空巢老人来说,其孙辈往往认为不应承担赡养义务。处于这两种情况下的高龄空巢老人处境更加艰难,如何给这些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变得急迫而重要。
  三、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创造尊老供老养老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农村我们应该大力营造尊敬长辈赡养老人的文化氛围,使孝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农村基层组织要重视"空巢"老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工作,使外出务工的子女认识到他们有义务为父母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扶助。
  2. 老年人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适应能力
  首先,当子女到了"离巢"年龄,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其次,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年人应调整好心态,在理解和支持子女工作的同时,自强自立,广泛地参与农村的各种活动,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再次,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提升生命的意义。
  3. 加强农村社区引导,积极发挥社区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作用
  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政府对承担农村养老保障方面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社区养老服务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一种很好的过渡形式。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的农村社区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4】同一村的人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对社区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这有利于养老工作的积极开展。
  4. 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危机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积累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国家过大的财政负担又可以通过统筹基金的调剂和再分配以体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同时充分调动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根据农民个人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的差别,实行差别费率、不同待遇的缴费制度。根据"以待遇定缴费"的原则,农民交纳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费率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农民自身的个人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确定,已达到量体裁衣,服务到位的效果。
  (3)加强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成功,就是通过资金的投资运作,在确保基金的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建立保值、高效的资金管理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周运清、彭锦.空巢老人玫瑰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
  [2] 郭永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8.11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
  [4]田宝贵.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 刘美萍.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J].行政与法,2008.1
  作者简介:刘高宾(1984-),男,江西抚州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郑锦阳(1984-),福建泉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30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