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和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等新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单一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论文在分析上述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基础教育 需求 对接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启动,新的使命赋予我国基础教育新的任务,同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率,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发展的实现。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中的错位与问题
  从表1可看出,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培养目标从“中学体育教师”向“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通过两者对比发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是高等学校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摇篮”的作用不突出;其次是两者之间能够对接的部分不多,相互脱节的间隙明显,培养目标与基础体育教育的需求有错位之忧;第三是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适应性,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现滞后与跟随效应,主导地位不明显。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方面难以吻合。新的《课程方案》在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安全自救意识的培养,以及中小学《课程标准》在安全教育、社会适应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尚有一定的不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存在诸多缺陷。近年来其课程体系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参照系,基础理论薄弱,竞技项目的学习被强化,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重竞技体育倾向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暴露出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一,课程内容陈旧,前瞻性课程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课程门类零散,造成相近课程的多头开设和简单重复。其三,课程结构中必修课比例过大,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任选课极少,以及在组织形式上片面强调课堂教学,使课程结构显得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尤其是结合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与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相衔接。
  二、与基础教育需求有效对接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内容与途径
  (一)紧贴基础教育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设想模式,其缺点就是造成了体育教师教学理论和基层教学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中小学和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等基层与高校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基层教育间真正的合作。此模式中高校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高校咨询顾问、指导者和沟通成员。目前这种教师的培养模式仅仅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全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体育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在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重视与案例和实践的结合
  在基层教育考察中可发现,新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上存欠缺。因此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课程,而且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该方面能力培养。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地内化和整合,并帮助其理解教学中所出现各种问题,缩短教学情景与未来的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其次是重视建构主义教学法。面对今后基层教育发展趋势,还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客观的,因而学生就更具有学习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三)抓好《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教学
  《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与基础教育最贴近的两门重要课程,因此需要切实抓好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中增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力的一个举措[4]。如《体育游戏》体现了趣味性、教育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点,对体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构成与分类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介绍了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教法作业,对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可以较好地掌握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和学校体育设施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在教育实习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决策、开发与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中尽管规定了各种课程的目标和教育意义,但其与以前的根本区别在于,《课标》主要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可自主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只是从整体层面上规范课程,而不考虑应该怎么去教和评价等问题。这就使体育教师可积极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地方、学校实际及资源背景对课程进行自主决策并开发新的课程内容[5]。在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打破过去仅在室外体育场施展技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多组织说课、听课、评课,使学生多参与相关课的试讲体验,增强理论讲授能力[5]。同时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创新,如通过教育微格实验室进行微格教学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学习实验,在中小学基地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等。这些教材的内容紧贴学生未来的职业实际,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基层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与基础教育形成有效对接是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调研、探索和改革。当前需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动作示范、评定成绩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重新看待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这种审视还必须具备未来眼光,必须走在基础教育改革前面才能把握主动性与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肖威,江玲,吕新颖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1681-1685.
  [2]马青山,李小明.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趋向的思考[J]. 体育世界・学术,2006,(10):11-13.
  [3]于振峰,王晨宇,胡法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13(3):67-69.
  [4]向丽芳. 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J].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3): 160-161.
  [5]李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2):25.
  [6]颉梦宁,李风雷,郭培育.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向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2):67-69.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吉首大学科技处校级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张小林(1978-),男,湖南邵阳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66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