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适能”是描述人体机能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概念,同时它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衡量标准,该名词的出现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体适能”概念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影响,旨在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更新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适能”概念必将与体育教学和训练更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体育的终身化、个性化和健康化进程。
  [关键词]体适能 体育教学 训练 影响
  2006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弱势群体体适能现状与评定》)
  
  “体适能”一词源于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是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目前国际上把体适能作为健身的一项主要目标。体适能这一健身的主要目标,也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融入了体育教学和训练领域。
  
  一、体适能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因个人的需求不同分为运动体适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等,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耐力、身体成分、柔软度、神经肌肉松缓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等,这是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得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基本涵盖了学校体育追求健康的目标。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又提出了代谢性体适能,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岛素、骨密度等,它反映的是一种机能状态,它同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直接相关,也与运动锻炼的效果直接相关。
  一个健康的个体,3方面的体适能参数应达到适当水平。不同的体适能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一个拥有良好健康相关体适能者并不一定具有优秀的技能体适能,技能类体适能还需进行适当的训练,但要拥有优秀技能体适能的前提是机体具有良好的健康体适能。
  
  二、“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所提出新的要求以及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满足教育个体的需求呈发展趋势,而原有的一些在课程模式中的现象(如:①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为课程教学中心的主要内容已显得过时;②僵硬的成绩标准使教学双方陷入同一把尺子量千万个人等形式的应试教育怪圈等等)显然不能满足现时代学生的个体需求。体适能的出现为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提供了理论素材,也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对体育教学对象和教学分类的影响
  根据体适能的划分,依照学生身体条件的不同情况,对其所适所需的课程目标进行不同的教学分类,一般可分为运动(提高)和健康(促进)二大类。而前者又应分为:①高水平运动队。这部分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体育课程的扩展,因为实际上没有哪所高校会让其运动队的学生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常规的体育课程学习,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目标(训练与比赛任务)所决定的。②专修班或提高班或俱乐部。这是针对那些对某项运动有天赋或有兴趣并在运动素质方面高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类学生也可分为数个层次,而划分的基础应来自于刚进校时的(或许是每年度的)体检和身体素质测验;在划分时还应充分注意到那些在身体上(如肥胖、有残疾或有某种身体疾病等)和心理上(忧郁、焦虑或有某种心理疾病等)较特殊的群体。
  (二)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考虑的往往是近期目标,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教给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自我继续学习、自主锻炼身体,如何解决健康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学生体适能给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即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达到终身体育活动的目的。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应增加发展健康体适能素质的基础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健康的知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健康体适能概念重要性、运动原则和锻炼方法。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是以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的,多是一些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有氧活动,比如步行、慢跑、远足、跳绳、溜冰、舞蹈、自行车、器械健身、游泳以及一些经过改造过的竞技运动项目,如小场地足球、篮球、排球等。
  (四)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发展学生的体适能则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锻炼,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兴趣促进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行为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角色,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与学习中转变成了学习的媒介之一,成了学生的运动伙伴或健身、健康的指导者,从而对教师收集外界信息补充教学和分析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传统学校体育的评价,是通过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价主要强调与技能或运动技术相关的体适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这种评价的弊端表现在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评价,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对自主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三、体适能概念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由于竞技运动训练是对人体极限运动能力的开发,因此,运动者要想发挥其最好成绩(Peak Performance),就必须使其与成绩发挥有关的诸方面的适应能力都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西方国家,为提高专项体适能而进行的运动训练通常包括了三个方面,Training通常是指在生理、生物化学、医学等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为提高机体适应运动负荷的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我们称之为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教练员称为Trainer;Coaching则是指利用生物力学及运动专项理论知识而进行的技术、技能的训练,指导技、战术训练的教练员称为Coach;Conditioning则侧重心理学、营养学及相关管理学的理论的应用,使运动者在比赛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过程,这方面的教练员称为Instructor。不难看出,心、体、技是创造良好运动成绩的三个不可偏废的要素。在体适能概念指导下,一切超负荷训练和模拟训练都是为机体营造一种近似比赛环境的条件,使机体的机能能力逐渐适应这种环境,从而提高专项体适能。
  (一)对运动训练观念的影响
  体适能概念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代表了运动训练的生物学观点。即机体在运动刺激下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是获得训练效果的根本原因,在这种观点下,运动训练是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开发,这个适应能力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对运动的适应及对运动人际关系的适应等。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其胸廓和心脏等机体器官会发生形态上的适应性变化,同时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会高于在平原生活的人,从此,人们意识到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可以提高运动员机体有氧耐力水平。因此,高原训练常被许多长距离耐力项目(如中长跑、自行车、长距离游泳等)的运动训练所采用,而且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越来越高,表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不同运动负荷有其独特的刺激方向,重量负荷的刺激方向是人体的运动系统。负重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水平,其原因在于训练可使肌纤维增粗,肌细胞数量增多,从而使肌肉变得肥大;可以改善神经-肌肉偶联的功能,从而可使参加工作的肌纤维比例增大;同时可以改善肌肉间的协调性。这其中的每一项改变并不是分别由专门设计的训练单独引起的,而是在负重训练的过程中人体自然表现出的适应性改变(当然科学安排负荷的形式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讲,体适能概念的提出更加科学地描述了运动训练效应的获得机理,也使得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能够更多地考虑运动员机体的现实情况,充分地利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依照人体技能适应性改变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安排训练。因此可以说,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训练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二)对运动训练负荷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竞技运动训练中,超负荷、高强度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两大法宝,同时也是运动伤害的主要诱因。因此,科学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在体适能概念的影响下,人们由重视大运动量和超负荷的训练计划转而重视对运动员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研究,以最新的疲劳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定恢复措施,并将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问题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三)对运动训练专项化的影响
  运动训练的专项化是近年来高水平运动训练的一个总特征。专项化理论认为,对一个铅球运动员来讲,最好的专项化训练就是练习推铅球本身。因为在练习该项技术时,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在为适应该专项技术与体能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最能直接指向训练者的目标状态。当然,对专项的理解是实现专项训练的前提,也是当代运动训练成效的关键决定因素。这种理解包括对专项技术的理解、对专项体适能的理解和对专项竞赛规律的理解。专项化训练理论的提出是体适能观念在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
  
  四、展望
  “体适能”概念是由西方运动生理学界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衡量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也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新思想的一个指导性概念。“体适能”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在追求教学和运动训练效果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更加科学、客观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够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因此,“体适能”概念虽然只是在体能两个字中间加了一个“适”字,但它的意义和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估的,而且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渗透到体育教学和训练改革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龚忆琳,何为体适能,体育学刊,1995,(2)
  [2]香港体适能总会,体适能推广计划研究报告简介,体育学刊,1997,3
  [3]张健忠等,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618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