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杭州都市类报纸台风新闻报道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闻报道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每一阶段的新闻报道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和气息。本文对杭州具有代表性的三家都市类报纸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在信息时代,如何在台风报道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如何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报道方式有机融合,创新报道方式。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 台风 报道策略 新媒体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每年夏秋之季都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因此,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也成为各家媒体每年保留的重要报道题材。对于这样一个常规的新闻题材,如何在及时、全面报道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战胜竞争对手抓住受众的眼球,成为各家媒体记者编辑们绞尽脑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地区都市类报纸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探究杭州都市类报纸在台风报道中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台风新闻报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选择杭州都市类报纸《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为研究对象。2007年杭州报业相关数据显示,《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名列都市类报纸前三甲。《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作为传统的两强,在历年的台风新闻报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日早报》是一后起之秀,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也是该报的重点报道题材。因此这三份报纸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杭州地区都市类报纸的最高水平。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
  2007年的台风“圣帕”和“韦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本次研究选取《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三家报纸有关“圣帕”、“韦帕”两个台风的99篇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三家媒体记者配置、出稿量、内容分类等层面的对比分析,探讨杭州都市类报纸有关台风新闻报道的策略和方法。
  
  二、数据统计分析
  (一)台风“圣帕”新闻报道数据统计
  有关台风“圣帕”的报道,《今日早报》共外派记者19人次、占用5个版面;《钱江晚报》外派记者8人次、占用4.75个版面;《都市快报》外派记者6人、占用2个版面。由于《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前期准备不足,两家媒体大量使用了新华社图片。
  表1:三家报纸有关台风“圣帕”的发稿情况
  
  (二)台风“韦帕”新闻报道数据统计
  有关台风“韦帕”的报道,《今日早报》外派记者31人次,共发稿21篇、图片11幅、版面6.5版;《钱江晚报》外派记者27人次,共发稿27篇、图片26幅、版面11.75版;《都市快报》外派记者31人次,共发稿26篇、图片10幅、版面8.75版。由于思想重视,准备充分,各报记者从台风现场发回的稿件充足,三家报纸在台风“圣帕”的报道中均未采用新华社稿件和图片。
  表2: 三家报纸有关台风“韦帕”的发稿情况
  
  (三)三家报纸有关台风报道内容分类统计
  对三家报纸有关台风“圣帕”、“韦帕”的99篇新闻稿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着重对人物、细节刻画的微观报道和实用服务类以及采用新媒体技术的报道占有一定的比例。见表3。
  表3:“圣帕”“韦帕”两个台风新闻报道内容分类
  
  三、 三家报纸有关台风新闻报道的分析
  (一)台风“圣帕”、“韦帕”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台风“圣帕”是2007年强度最大的台风,中心最大风力达16级,但该台风先期分别在台湾和福建境内登陆,然后再在浙江登陆。仅台风而言应该不会对浙江造成严重影响。三家报纸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对台风“圣帕”作出了各自的解读。《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认为“圣帕”不会对浙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不用投入太多的采编力量,只做一般的台风气象报道即可。这一决策导致后期报道的失误。《今日早报》则认为台风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任何台风都应给与足够的重视,该报前期派出4名记者到第一线采访。
  8月20日台风“圣帕”转变成罕见的龙卷风对当地造成重大影响,《今日早报》的外派记者及时从事发现场发回5篇稿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映龙卷风给当地带来的灾难。突发的龙卷风使得《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措手不及,《钱江晚报》在龙卷风发生后马上意识到它的新闻价值,但由于决策上的失误,只有一名记者在现场,不可能发回全面、生动的素材。但编辑及时调整报道策略,采用新华社和通讯员图片撑起两个半版面,但在稿件的质量上无法与《今日早报》相比。《都市快报》虽然是最早开始报道该台风的,但在整个报道中版面最少,稿件质量也比较平庸。
  台风“韦帕” 具备风力强,正面登陆,贯穿全省等特点,是一个危害较大的典型强台风。对于这样典型的强台风,三家报纸具有丰富的报道经验,都给予高度重视,投入了充实的采编力量,稿件数量和版面相当。
  (二)“圣帕”、“韦帕”台风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对台风“圣帕”、“韦帕”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三家报纸均能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与面相兼顾,多层面、多角度的反应各级政府和群众积极防台、抗台的情况。为体现都市类报纸的特色,三家报纸在报道中注重服务信息的采编,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吸引读者,三家报纸还纷纷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鼓励读者参与报道,在报道手法上都有所创新。
  
  四、都市类报纸有关台风新闻报道的思考
  (一)掌握台风动向,及时调整报道策略
  台风是可预知事件,但是在台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编辑部的判断决策决定着整个报道的成败,在决策时既要考虑到台风的一般性,又要考虑到台风的特殊性;在台风的行进过程中,要密切注视台风动向,根据台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在台风“圣帕”报道中,《今日早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了有备无患。《钱江晚报》虽然在开始决策时轻敌,但在龙卷风突袭后,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充分利用新华社和通讯员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补救,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了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展现抗台全景
  台风是天灾,它所带来的灾难虽然可以预防但不可避免,台风每年都会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抗击台风牵动着党、国家领导人和群众的心。有关台风的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报道,而且还是一项政治任务,在新闻报道中既要能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抗台的重视、各级政府的抗灾救灾举措,也要有感人细节的生动刻画,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展现人们互帮互助的人性的善与美。新闻报道呈现给读者的应该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有些有肉的抗击台风的全景。
  (三)利用新技术,形成一套立体采编模式
  杭州都市类报纸在抗击台风新闻报道中,大胆地运用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手段,创新采编机制,形成了一套立体采编工作模式。这一采编模式构建了一个从“面点”,再从“点面”的双向互动、点面结合的工作网络。具体方法是:报社编辑部根据防汛部门了解到的面的情况,抽调精干的记者组成应急小组,赶在台风登陆前分头前往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的县(市、区)防汛指挥部和重点乡镇蹲点守侯采访。同时,编辑部又把一支统筹能力和写作能力强的编辑队伍安排在后方,通过网络、手机等通讯工具,指挥、协调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的素材汇聚到后方统筹编辑手里,经过“拼图”,实现“点面”。前方记者再随时根据后方编辑提供的面上的情况,在台风现场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后方编辑整合各采访点情况,再合成为“全景式”新闻报道。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使点与面、前方与后方形成了即时互动,有效地利用、整合了新闻资源。
  (四)注重服务信息,满足都市读者的需求
  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受众收看新闻是为了获得或早或迟的两种补偿,即:及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则主要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后则主要是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台风这一自然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也会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焦躁、烦恼等负面影响。受众除了具有了解灾区受灾情况和各地抗灾情况的需求外,还具有强烈的获取如何消除台风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服务信息的需求。都市类报纸应针对读者的这些需求,提供实用性的服务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和指导,消除或缓解人们的烦躁心理。
  在台风“韦帕”登陆前一天的报道中,杭城的三家报纸都给出了生活小贴士引导市民如何应对台风。在杭城遭暴雨袭击后,各家报纸又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出行信息、城区路况、菜篮子等消息,对读者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做好参谋。
  (五)增强互动,鼓励读者参与报道
  网络、手机、DV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一场报道方式的革命,使得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台风的影响涉及到受灾地区的每一个人,它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经历和感受,台风给全民参与报道提供了一个机会。杭州都市类报纸在台风报道中鼓励读者将自己在台风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群、热线电话、短信等形式发送到报社,报纸专门开辟了QQ专栏或网络专版等板块将读者的作品刊登出来。读者参与报道不仅增加了读者的忠诚度、活跃了报纸的版面,而且还可以解决媒体因记者力量有限不可能采访到各个层面的问题。
  新闻报道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每一阶段的新闻报道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和气息。有关台风的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在台风报道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如何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报道方式有机融合、创新报道方式,应该是媒体人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623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