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社会学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2015年调查为基础,剖析了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成因,同时简要分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研究发现,重庆巴南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和生育政策的落实是空巢家庭产生的外因,而自愿空巢和被迫空巢则是导致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主因。研究表明,巴南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总体一般,大部分空巢生活能够自理,基本生活问题少,但孤独感强。针对此状,本文从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学;空巢老人;养老对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中,在全市没有进行大范围全面的调查背景下,按照区域发展水平对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展开分地区的研究,是比较可行的研究路径。而重庆市巴南区可以作为重庆主城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巴南区0-14岁的人口为108209人,占总人口的11.7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9599人,占总人口的13.02%。根据国际上老年学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巴南区无疑成为老龄化的重镇区域。此外,重庆市在推进农村困难群众社会养老方面也已经做出了一些领先全国的探索实践。例如,在重庆农村地区,老年农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失独丧偶者(即五保户)每年可领4680元养老补助;农转非被占地满五年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0-700元的补偿款;农村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的父母每人每年也可以领到4080元的养老补贴;老人每月也可领到养老保险金105元。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农村为例,分析中国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不仅对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中西部其他地方也有借鉴意义。
  一、样本搜集与样本特征
  (一)资料的收集。本研究的对象即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失独,子女失能)或者有子女但与子女不在一处居住的老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此类老人要么与老伴儿共同居住要么是单独居住。
  本研究资料以问卷为主,个案和座谈会为辅。问卷调查从2015年8月-9月开展,由笔者与本院老师和三位前辈共同完成。在问卷调查中,以多阶段抽样的方式获得样本数据:第一步,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将重庆市巴南区按照行政区划分为8个街道,14个镇。从街道和镇这两种类型的区域中随机抽出3个街道和3个村镇,分别是惠民街道,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和木洞镇,东泉镇,接龙镇。第二步,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从抽取的6个区域中抽取研究对象。实际调查了330例空巢老人,CATI访问100例空巢老人子女,有效样本分别为301例和95例。
  问卷调查由调查员跟随居民持问卷上门进行访问完成。调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典型个案,笔者即会与该被调查进行深入访谈,共访谈30多位空巢老人。问卷收回之后,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进行分析。
  (二)样本的基本特征。在被调查的301位农村空巢老人中,男性200人,占66.4%;女性97人,占32.2%。年龄在60 -69岁、70 -79岁、80岁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71.7%,22.3%和2%,平均年龄为65.38岁。户籍性质方面农转城占16.6%,非农转城占80.1%。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占63%,初中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占29.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子女状况方面无子女占16.8%,一个子女占53.1%,两个子女及以上占26.7%,说明在重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状况良好;农村计生家庭空巢老人占58.3%,普通农村空巢老人占24.9%,失独家庭空巢老人占17%;造成空巢原因市外务工占15.7%,市内务工占49.2%,出嫁占22.6%,不喜欢与子女住在一处占1%,子女婚后有自己的住房而与老人分开居住占3%,子女去世占16.6%,其它占1.7%,可见,空巢原因大多数为子女外出务工无法长期与老人一起居住。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完全能自理还能照顾家人的占36.9%,基本可以自理的占52.3%,在别人适当帮助下能自理的占7%,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3%,可见基本能自理占大多数。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养老困难主要涉及经济状况、生病就医行为选择、精神慰藉等方面。
  (一)经济状况。本次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村空巢老人(60.6%)年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年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及其以下的空巢老人占到总人口的85.8%。
  (二)就医行为选择。根据调查显示,生了病自己买药吃占到49.9%;而去村卫生院看病的只占到18.9%;生了大病的话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29.9%)的老人愿意去大医院就医。结合个案访谈记录,老人生病一般不愿意去医院,一是怕麻烦,有心理负担,怕查出大病无人照顾;二是经济困难,老人们普遍认为去大医院会要很多钱,所以不敢去。
  (三)精神慰藉。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水平,因此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也是调查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而空巢老人与子女联系的紧密度对老人精神慰藉也有密切关系。据调查,在251位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83.4%),子女与他们的联系方式主要是回家探望和通电话两种方式,两种方式中回家探望的时间间隔集中在半年和半年至一年所占比例分别为26.1%和23.7%。在子女回家看望的频率中,子女打电话的频率,以一周一次的居多,占58.8%;半个月一次的占19.3%,一个月及以上时间一次的占21.8%。可见,了女与空巢老人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在与子女的交谈与互动中,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心灵上得到了抚慰。因此,当被问及生活中遇到烦心事通常会向谁倾诉时,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表示会向子女倾诉,其次是向老伴倾诉,再者是亲友。当然,也有极少数老人虽有健在的子女,但子女却因疾病(失能),无法给以父母精神上的抚慰上,这样的老人和那些没有子女的空巢老人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而至于由于要照顾失能的子女,这类老人老年生活还不如没有子女的老人。这些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令人担忧,对此应予以特别关注。
  三、从社会系统理论谈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改善措施
  社会系统理论首先由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提出来,社会系统由四个部分提供支持,分别是行动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制度化角色关系。
  从行动系统来讲,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官员的职责和任务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和制约乡野权利的泛滥与滥用不为。一方面可以派专干到基层微服,传递信息并反馈当地民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淳朴民风,从文化教育上加强负责任肯担当的村民后代,为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农村培养新生力量。
  从文化系统来讲,从伦理家庭角度来进一步构建孝文化系统,加强年轻人特别是老人的子女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经济支持和老人老年生活的精神支持。
  从人格系统来讲,从老年人自身抓起,增加老年活动,积极动员每一位老人参与其中,加强老人的社区(村社)归属感和集体感,争取在活动中让老人摆脱孤独感,重塑健全人格,从心理上抚慰空巢老人,让其健康快乐的安度晚年生活。
  从制度化角色关系来讲,一方面从法律规章上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重视经济相对落后以及相对偏远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优惠政策的享受状况;另一方面将子女赡养老人从道德层逐渐向法律层过渡,如有必要最终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来制约并加强老人与后代的赡养与被赡养的关系。从而让地处农村的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谭云楚.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2]王飞鹏等.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调查为例[J]. 西北人口,2013,01:67-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166532.htm